“在嘈杂的市声与闪烁的霓虹中,面对无声无光的石塔,我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只为辑录文字世界中的吉光片羽……书中这些有声有光的人与文,陪我度过了无声无光的夜与昼。”2012年7月14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晖在著作《无声无光集》的序言里,这般叙述自己日常生活的轨迹。整整8个月后的2013年3月15日,他辞别了人世,一语成谶般地遁入无声无光的世界,年仅36岁。
“学术功力扎实,学风朴实,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公认的青年才俊。”对于张晖的早逝,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吴中胜深感痛惜。
他介绍说,张晖在南京大学读本科时就完成《龙榆生先生年谱》,后来又整理出版了《龙榆生全集》,对近现代著名词学家龙榆生的生平事迹和著述有详实考证和梳理。由近代词学上溯清代词学,张晖与人合著了《清词的传承与开拓》。这本著作以传承与开拓的视角出发,从选本批评、校勘之学、声律之学等方面展开,对清词研究中的若干重要环节进行了系统的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张晖对中国诗史、韵文史展开探讨,先后著有《诗史》、《中国韵文史》、《中国“诗史”传统》和未刊稿《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对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和系列撰述,对这些领域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一串学术成果至少能证明张晖是一个勤奋的人。
“张晖文若春华,思如涌泉,在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和系列撰述,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公认的杰出青年学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讣告中如是说。
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看来,张晖的古典文学研究著作让自己大开眼界,“他的学术功底很扎实,视野开阔,善于思考,是一个很安静的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青年教师孙学峰在看了张晖逝世的报道之后,专门买来他的著作。尽管具体研究领域不同,但孙学峰依然看得兴致盎然,“他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唐诗中的酒价,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他并不是进行简单的唐诗罗列,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这恰是张晖的研究风格,切口小,思路广,落笔轻,思考深。
除了《唐诗中的酒价》,还有《元稹的梦》、《姜白石的爱情》、《俞平伯的淑世情怀》……单看这些文章的篇名,皆可以窥见张晖的研究独辟蹊径。
关于国学重镇黄侃,时有研究成果问世,个别著作中甚至充斥着八卦文字。在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教授钟明奇的印象中,张晖对黄侃的理解独到而特别。
张晖在《我们怎样理解黄侃》一文中写道,黄侃当时与主流的学风保持着距离,做到了“择善而固执之”,他认为这一点在当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现在这个不断要求‘预流’或曰与国际接轨的年代,我们能否在了解彼长此短之后,依然带着一丝警惕与疏离,坚定地选择自己的学术之路呢?”
钟明奇说,这样的思考已经溢出了黄侃研究的本身,直面当下的学术研究潮流,提出自己的创见,颇有力度,而在姿态上轻盈而委婉,可以看出张晖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人。
钟明奇特别提醒,这篇文章发表于2006年,当时张晖只有29岁。
“治学领域涉及清代词学、批评史、近代学术史和南明诗歌,我每读他的论著,都不能不深感后生可畏。”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在题为《有声有光的流星——悼张晖》的纪念文章里写道,“以张晖的笃学、勤奋兼颖悟,大器何待晚成?鹏翼初展,虽毛羽未丰,但抟扶摇而薄九万,已是指顾间的事。所内所外的前辈、同侪,也无不期以远大。”
一个勤奋的人,一个安静的人,一个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人。这是学术同仁眼里的张晖。如今,属于他的生命华章已经骤然沉寂,但他的学术贡献却在某个角落里散发着光芒。(本报记者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