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形态。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新任务、新挑战,需要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指导。而只有正确把握“两型社会”的内涵,才能确保“两型社会”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两型社会”具有丰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内涵。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形态。与以往的社会形态相比,“两型社会”虽然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特征,但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停滞或倒退。“两型社会”要求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两型社会”的实现也不能以牺牲经济的发展为代价。“两型社会”赋予了经济发展新的内涵,即经济发展不仅是指量的增长,还包括质的飞跃,实现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资源节约不单是指资源开采和利用数量的减少,环境友好也不单是指通过控制工矿企业的发展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是要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度的创新、技术的革新、理念的更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多的财富,让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享受良好的环境。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形态。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依靠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投入产出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实现的。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力度,但在单位资源产出水平、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给环境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之相对应,集约型生产方式因其所具有的注重效益、节约资源、注重质量、保护环境等优势,是符合人类发展的长期利益、符合“两型社会”基本要求的更为科学的生产方式。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公平分配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分配不公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最大威胁,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最大阻碍。当前,我国存在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且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带来诸多问题。例如,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对环境质量和环境产品的需求不同,为寻求改善现有差距的方案而对环境的态度亦有所不同。“两型社会”建设要想取得明显成效,就必须对现行的分配制度和社会结构进行重大改革,尤其要加强收入分配方面的调节力度,力求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以实现分配公平的目的。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回归传统消费观念基础上的社会形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生产、分配领域,而且体现在消费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消费被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追求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的消费以及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成为部分消费者的流行心态。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念不利于良好风气的形成,因此,传统的简朴、节约的消费观念,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显得极为重要。传统消费观念的回归并不意味着生活水平的倒退,而是建立在消费内容进一步丰富、消费品位进一步提高基础上的更高境界的生活状态。
“两型社会”是以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共同实现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进程中,要将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绿色政治观念、绿色政治机构、绿色政治制度和绿色政治行为。绿色政治观念是指将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等观念贯穿整个政治生活的全过程,以整个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一系列政治活动;绿色政治机构是指政治机构的组织、运行要遵照精简、节约、高效的原则,避免人浮于事;绿色政治制度是指要制定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政策法规,规制、引导各类主体的行为向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绿色政治行为是指政治主体的行为要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而作为最主要的政治主体的政府则应发挥好带头作用。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社会形态。“两型社会”的实现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两型社会”建设,不仅是指通过有关途径参与和环境有关的决策活动,同时也包括其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理念。公众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来源于民主政治的实现,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氛围中,公众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公益事业。因此,公众应该享有依法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政绩观发生重大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形态。所谓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现阶段,仍有很多地区对党员干部的考核片面强调经济指标,这导致了“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干部”的政绩观的流行,致使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不考虑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能源成本、原材料消耗等因素,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两型社会”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能有效改变这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使其将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必须坚守的底线,作为衡量发展最大的政绩。
“两型社会”是以广泛关怀的道德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两型社会”要求以节约的方式对待资源、以友好的态度对待环境,反映在道德文化领域即为人类关怀的范围从对人的关怀扩大到对自然的关怀。长期以来,道德关怀的范围被限定在人与人之间,自然不仅被排除在道德关怀之外,而且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当前,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促使人类不得不反思自身对自然的态度。人们日益意识到,只有将伦理关怀的范围扩大到自然,才能彻底改变人类对自然的统治逻辑,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而这也是“两型社会”所蕴含的道德意蕴。
“两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为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行为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或群体行为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行为价值观是行为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同的行为价值观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一直以来,人类是所有价值的中心,是自然界的主人。因此,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之下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人类一味改造和征服自然、无限地向自然索取,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人与自然关系极度紧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行为文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为文化,即人类在向大自然获取财富的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为基础,合理、有序地利用自然。
“两型社会”是以“亲自然”的科技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科技从诞生之日就被认为是对自然的客观认识和反映,具有价值中立的特点。然而,作为人类的创造和发明,科技必然承载着人类的价值判断。当自然被当作人类的征服和统治对象时,科技就成为人类战胜自然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承载着“反自然”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与之相反,“两型社会”蕴含着的是一种“亲自然”的观念,在“亲自然”的科技文化下,自然不再是科技的“敌人”,而是科技的“教师”;科技不再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元凶,而是成为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