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让城乡群众感受丝丝温暖

    ——陕西省石泉县创新社会管理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0日 04版)

        30多张县级领导“连心卡”、2600余张干部“民情联系卡”,让城乡群众感受到丝丝温暖;

     

        1个县级“便民服务中心”、12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00个村级“便民服务站”、1000余名便民服务代办员,编织起遍布城乡的便民服务网络,为群众分忧解难;

     

        两万特困人口医疗全免费、15年免费教育、每年7亿元的民生投入,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民生幸福。

     

        近年来,陕西省石泉县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实在在解群众难、释群众惑、办群众事,得到群众拍手称赞。

     

    构建全新的社会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创新说到底还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石泉县委书记马晓旬深有感触地说。

     

        石泉县构建了全新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政府与群众的良性互动机制,县级领导班子每人包联30人,各单位各部门干部开展“下百日乡、进百家门、办百件事”的“三百”活动,定期听取意见和建议,通过县长信箱、网上问政、石泉吧等形式与群众进行网上互动;建立信访维稳机制与舆论引导机制;建立便民服务机制,群众办事做到“只进一个门、只认一个人”就能办完所有的事;建立“三留守”管护机制,把管护对象从留守儿童拓展到留守妇女和空巢老人;建立治安防控机制,建立以110指挥中心为终端、以警防为“经线”、以群防为“纬线”的“蛛网式”防控体系,走出一条适宜城镇治安防控的新路子;建立扶贫帮困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全方位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石泉县社会管理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马晓旬说,“石泉县几乎所有的部门和单位都被纳入到社会管理当中,并分工协作,各司其责。”

     

    一揽子方案惠泽民生

     

        4月6日,夜幕降临后,在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活动广场,30多名妇女伴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

     

        作为一名留守妇女,31岁的陈强翠以前吃完晚饭后不是打麻将就是看电视。现在,在包联、帮带人胡洁的帮助带动下,她每天晚饭后一有空闲就来到广场跳舞,“现在已经习惯了每晚去跳舞,跳舞既锻炼了身体,也丰富了生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石泉县常年在外打工的有4.1万人,全县现有留守儿童1.1万人,留守妇女近万人,空巢老人1万余人。石泉县在继续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基础上,又将关爱的触角延伸到管护空巢老人、关心留守妇女上来。

     

        “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已成为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对弱势群体服务的好坏,是检验社会管理成效的一个关键指标。”石泉县县长李启全说。

     

        据了解,自启动政府群众良性互动机制以来,石泉县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急需资金3460余万元,4万余户特困户和群众得到包扶和走访,化解了大量矛盾和纠纷。(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张会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