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徽派古建筑长在新加坡,是什么味道

    作者:杨丽萍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0日 02版)

        古建筑需要在穿越千百年后依然“活”下去,让人们感受它、体验它,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符号在博物馆里瞻仰它。

     

        成龙日前连发4条微博,表示将把自己收藏的4栋徽派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并称:看到大学所做的周详的考证和设计,几乎有冲动想把其余那6栋也捐给他们。

     

        看到这样的内容,我们不禁会想:作为徽文化的“活化石”,这些古建筑长在新加坡那样的城市会是什么样的味道?成龙为何会选择捐赠给新加坡?在徽文化的地盘上难道就没有一处可以安放这些属于自己的符号?

     

        成龙微博说,20年前,他买了10栋徽派古建筑,包括厅堂、戏台、凉亭等,本想找块地把老房子重新建好让爸妈住,不料爸妈在十多年内相继离开,这些建筑构件便一直躺在仓库里成为白蚁的食粮。10年前,他想把这些老房子捐给香港政府作为展示用途,但因为拨地问题一直没有结果。2年前,跟一个新加坡朋友谈起这件事,很快就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找到了一块地,而且大学的学者们做出了周详的设计。

     

        从这个过程,不难理解成龙为什么会选择捐给新加坡。对成龙来说,他深知这些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想把它展示出来让更多人欣赏。新加坡的大学愿意而且认真地帮助他达成这个愿望,他的举动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遥想一下这生长在新加坡现代环境中的老房子,始终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建筑,是历史文化的外在体现,如果离开了它赖以形成的环境,势必失去其与环境共生的和谐美,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形式而存在。

     

        以木质结构为主、讲究精雕细作的古徽派建筑遍布安徽省黄山市,是徽派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更是古徽州真实历史遗存的直接体现。它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不可再生,反映的是宋元明清甚至更早历史时期徽州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

     

        如何保护这些历史的“活化石”,一直以来就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原址修缮+迁地保护可能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在安徽黄山,大批古民居得到原址修复,散落民间的古构件、废弃于荒野的独栋古宅被迁往新址,更重要的是,土生土长在这里的人,承继了这些老宅的文脉,“徽州老宅子最需要的是‘人气’,只要有人在,老宅子就不会腐坏,才能真正‘活’下来。”

     

        对于古建筑来说,它们需要精心呵护,更需要在穿越千百年后依然“活”下去,让人们感受它、体验它,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符号在博物馆里瞻仰它。

     

        既然都是为了保护,如果成龙现在再到徽州看看,如果当地可以认真对待,不知道成龙是否有冲动让其余那6栋重归故里呢?

     

        (新华社北京4月9日专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