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7日电(记者易运文、任维东)本报4月6日在头版头条推出《彝山人民的好“表妹”》报道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文艺网、大洋网、中工网、和讯网等国内众多网站纷纷予以转载。一些文化界人士尤其是熟悉李亚威的朋友、同事等表示,李亚威的事迹虽然平凡,但十分感人。她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一种李亚威精神,那就是把自己当干柴,点燃自己,照亮别人。
和李亚威共事7年的深圳市文联办公室主任顾焕金在看了报道后对记者说:“李亚威的事迹很感人。现在光明日报在全国第一个把她报道出来了,这不仅对文艺界是一种鼓舞,而且也是对全社会的一个激励。我们这个时代,正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正需要这样的精神追求。李亚威是一个深圳人,但她在千里之外的楚雄彝族老百姓当中很受尊敬。一个文艺家只有真正触摸生活,深入基层,贴近百姓,才能写出老百姓的真情实感来,才能真正创作出老百姓需要的文艺作品来。”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著名编剧王兴东说,在文艺界,像李亚威这样深入到边疆基层,一去十年的很少。“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是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在文艺创作的理念中,始终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进行文艺创作。李亚威非常好地践行了这些观念。她是民族文化的使者,是带着感情在创作。
“报道中提到的李亚威的这些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有些我们还同她一起经历过。她是那种一投入进去,赴汤蹈火都不怕的人。”深圳市文联创研部副主任刘上江对记者说,“2006年亚威在楚雄州武定县老木坝村拍了一部音乐故事片《油菜花开》,并且捐了两万多元钱帮助村里建设文化站。2007年春天,我们几个女同事与亚威一起来到老木坝采风。我们发现亚威在那里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和尊敬:当地人早早在村道铺好一路的松枝,穿着节日盛装,捧着糯米酒,打着‘欢迎李亚威回到老木坝’的横幅。那种场面让我们深受震撼。”
云南省文联副主席麻卫军说,从李亚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在楚雄这12年的创作和她之前的创作的审美风格有很大的转变,她在追求更大的大爱、大美。12年走来,一路艰辛。她用生命诠释了一位艺术家的人格追求。
楚雄州委常委、宣传部长姜扬说,十多年来,李亚威导演扎根楚雄,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中研究、创作,拍摄了一系列楚雄题材的影视作品,为楚雄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她的创作精神和艺术成就,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繁荣文艺事业、推进文化建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