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举行开幕式的日子。在分论坛中,由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跨文化与公共外交”议题成为一大亮点,这是博鳌论坛历史上首次由中国高校来承办的分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主持了这场分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江泽民传》作者、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英国48家集团副主席麦启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等担任讨论嘉宾,就“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议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两个活动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给全世界参与国家提供了共同的公共外交大舞台,让各国充分展示本国的文化、形象与实力。
高校作为中外文化交往、理论对话和价值传播的重要平台,是中外人文交流的前沿阵地,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之一。目前公共外交在国内尚未成为一门课程。近年来,在校长陈雨露积极推动下,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校级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推动公共外交发展。
陈雨露表示,每个人都具有公共外交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探索出中国公共外交的模式。对此,教育的重要性和大学的作用就是探索出一种模式,把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路径告诉给学生。因为新一代具有文化素养的青年人将是公共外交的主力军,这方面工作现在就得抓紧做。怎么向其他国家的民众说明、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并让人家信服、接受,这个能力的培养要下很大的功夫,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责任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栋梁人才。
博鳌亚洲论坛作为一个公共外交的平台,一直承担着传播亚洲文化,让世界倾听亚洲声音的责任。赵启正表示,博鳌亚洲论坛是中国开辟的公共外交舞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要和社会活动家都会来参加。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和主流社会人士,能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国家的利益。
公共外交实际上属于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中国公共外交力求通过文明间的对话,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共同繁荣。高校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推动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普及公共外交理念和实践上,责无旁贷。陈雨露认为,这场对话展现出大家对公共外交的理解和碰撞。借此机会,人民大学也要表达其作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镇对公共外交的重视。以人民大学高度的学术自信与文化自信,以及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方面的深厚积淀,号召更多高校与民众加大对公共外交领域的关注与投入。
(本报海南博鳌4月7日电 本报记者 肖连兵 胡 斌 魏月蘅 王晓樱 牛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