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绝非只有用金钱与技术堆砌的单纯娱乐功能,判断一部文艺作品优劣的最终价值尺度也绝非票房数字之类,而只能是该作品对公众的持续影响是否真正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方面。
纵观近些年进入我国电影市场的美国影片,不难发现其中屡见不鲜的文化情结,即以美国白人精英的正义、无畏、智慧、文明为对照,乐此不疲地依循某些社会文化偏见看待他人。与一些一目了然的直白方式截然相反的,还有另一种以伪善、隐晦的表现手法瞒天过海、欺世盗心的影片,《阿凡达》就是其典型代表。
“阿凡达”式的文化情结
作者以为《阿凡达》以刻意选取的具有特定人文内涵乃至动物属性的符号元素为象征,影射、丑化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影片中的纳美人虽然只是虚构的产物,但制作者却刻意从浩如烟海的人类各民族历史文化现象中,为纳美人选取、设计了一条中国历史上清代样式的辫子,作为纳美人重要的外部形象特征之一。事实上,这条具有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且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辫子,一直是作为丑陋、愚昧、落后的标志物而被嘲弄、鄙视甚至侮辱的对象,因而它在片中的出现就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与象征意义。客观、历史地表现这一现象无可厚非,这在我国的各类文艺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但该片制作者却让每个纳美人都头竖一对听觉灵敏的尖耳,口露两排嶙峋狰狞的獠牙利齿,身藏飞山跃林、感通众生特别是用辫子与动物交流的本能,以刻意强调纳美人在进化发展阶段上的低等类性质。不仅如此,影片制作者还用心良苦地将纳美人本已嶙峋不整的獠牙利齿统统染成黄色,使之人人一口大黄牙。众所周知,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美国,能够拥有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是优越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影片制作者依然意犹未尽,更从浩瀚无垠的人类词汇之海中精心选取了源自希腊神话的“潘多拉”一词给纳美人居住的星球命名,使人自然而然地将纳美人同已成为灾难、罪恶同义语之“潘多拉的魔盒”联系在一起。影片制作者如此这般费尽心机地完成了纳美人的外在形象及其生存环境的设计构造,显而易见,如果不是深思熟虑,谁又能相信这是无意或巧合呢?
白人“救世主”的文化逻辑依归
《阿凡达》以精心描绘的美国科技发达与白人精英的高度文明为对照,尽现纳美人所象征民族的原始、愚昧、落后,隐含优劣褒贬的逻辑轨迹。影片制作者让美国科学家用高科技手段制造出兼具纳美人体貌特征与美国精英智慧文明的阿凡达,以达到潜入纳美人族群刺探秘密、控制资源的目的,通过这一核心情节的精心设计,赋予了美国精英们令纳美人望尘莫及的绝对优越地位,纳美人的躯壳成了美国精英们迷惑、欺骗纳美人的工具,纳美人则沦为任由美国精英们操控、摆布、愚弄的种群。当贪婪成性的美国公司老板动用全副高科技武装的雇佣军疯狂掠夺纳美人家园的珍惜矿藏时,纳美人刀矛弓箭的原始抵抗在美国人众多飞船、战机、战车与巨型机器人等高科技武器的猛烈进攻与狂轰滥炸面前一触即溃,纳美人除了四散奔逃和祈求神明保佑外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与人类历史上的殖民掠夺与压迫、奴役何其相似?当纳美人伤亡惨重面临家园故土沦丧的绝境时,以富于正义感与同情心的白人女科学家、前海军陆战队员为核心人物的美国精英们让阿凡达再次出现在纳美人中间,并赢得其信任而成为领袖,指挥、带领纳美人和其他众多部落族群最终合力打败入侵者。这一败一胜的鲜明对比与反败为胜的命运转折,凸显了美国精英们在纳美人反侵略胜利中的决定作用,以此表明,即使纳美人的胜利也是在美国精英们的帮助与领导下取得的,只有美国精英们才是纳美人危亡命运的拯救者,一副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救世主形象跃然银幕。
种族主义倾向一脉相承
早在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就已郑重申明:“深信任何基于种族差别的种族优越学说,在科学上均属错误,在道德上应予谴责”。虽然《阿凡达》中贯穿的观念逻辑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以种族奴役、种族隔离、种族清洗等极端行为为特征的旧种族主义,而是将这种歧视融入文化差异的描述、解读,进而使之固化为某种社会化的概念。尽管这种新种族主义仅仅诉诸话语、符号以及媒介而非行动,并且常常以含蓄、温情甚至民主的面目出现,但在本质上是与旧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其更隐蔽,更具欺骗性,因而也更有害。
事实告诫我们:电影绝非只有用金钱与技术堆砌的单纯娱乐功能,判断一部文艺作品优劣的最终价值尺度也绝非票房数字之类,而只能是该作品对公众的持续影响是否真正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方面。一个民族要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浩然气度与博大胸襟,但绝不能没有自己判断社会生活本质的价值尺度,绝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与心灵家园,这才是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