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90%以上的城乡群众,涵盖白血病、血友病、先心病、恶性肿瘤等重特大疾病,最高救助30万元,河北三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3月28日,河北省三河市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正式启动。该基金由三河市燕达集团、汇福集团、兴达集团等9家知名民营企业共同捐助,首轮已募集1.05亿元,政府配套资金10%,三年救助金额达1.155亿元。据介绍,县级建立如此完备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尚属首例。
“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的成立,将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体系。与不断提高的城乡群众医疗保障体系、救助体系相衔接,三河广大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三河市委书记张金波表示,基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按照救助病种划分为若干分项基金,由捐资主体予以冠名,可覆盖全市除高收入群体之外90%以上的城乡群众。
据介绍,三河市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每三年募集一次,救助范围基本涵盖了城乡居民常见重特大疾病,如白血病、先心病、血友病、恶性肿瘤和烧烫伤等。救助对象为因患重特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经医保报销后医疗费自费部分超过5万元的患病群众。
“我们曾对全市30个村街群众进行走访调查,发现患重特大疾病是导致群众致贫、返贫最主要的原因。”三河市民政局副局长贾连军说,尽管近年来三河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但重特大疾病仍是群众小康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一年救助多少才能解决患病群众困难?怎样救助才能解群众之所急?三河市相关部门对重特大疾病救助标准进行了认真测算,并根据群众需要确定了更加人性化的救助方式。符合救助条件的白血病、血友病、先心病患者在享受医保报销后,按照个人自费部分的70%予以救助,每例最高救助30万元;符合救助条件的其他重特大疾病患者,按个人自费部分的50%予以救助,每例最高救助10万元。对家庭困难的18岁以下先心病患者,在个人自筹3万元后,可由救助基金先行垫付最高30万元,以确保患者能得到最及时的手术治疗。
全国人大代表、三河燕达集团董事长李怀,是建立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的最初倡导者之一。“成立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可以建立长效救助机制,让每位重特大疾病患者都得到及时治疗。”李怀说,燕达救助基金还将努力扩大救助的地域、病种范围,力争为更多家庭送去社会的温暖。
随着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的建立,以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常规医疗救助、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为重要补充,三河市更牢更密的城乡群众医疗保障网络基本建成。贾连军算了一笔账:一位患白血病的农民,通过新农合最高可报销30万元,通过医疗救助、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最高还能得到36万元的救助,两项加在一起总计66万元,自费只占到一小部分,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
近年来,三河市始终将“病有所医”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防得住病”四个方面出发,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积极落实各项医改政策,不断加大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实施了覆盖全市的高标准村卫生室建设,招聘的100名大学生村医已全部分配入村工作。开展了“医药百人培训计划”和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达到560元,政府出资部分高于国家标准220元,补偿封顶线提高至30万元,报销比例大幅度提高。
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是三河市“看得起病”的重要保障政策之一,通过冠名和定向救助方式使企业由零星救助转变为系统、长效的救助,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彰显爱心的同时,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提升了美誉度,企业乐于参与。群众患病时有所保障能心有所安,群众喜于受惠。政府在企业捐资的基础上,投入10%的配套资金,保障基金稳健运行,同时承担基金运行的管理任务和全部管理费用,使企业脱离繁重的救助事务,企业便于参与。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申报审批程序,确保救助工作公正、公平、公开。
通过多元投入、多措并举,解决“看不起病”的问题,三河做了有益的探索。(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兰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