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星期三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华中师大武汉传媒学院特色办学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16版)
    图为该校学生下乡进行社会实践时辅导当地小学生。

        今春开学伊始,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又传喜讯:湖北省教育厅公布部分高校重点学科名单,艺术类一级学科 “戏剧与影视学”作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首次花落该校。这是该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一大重要进展。

     

        近年来,作为中南地区唯一的传媒本科高校,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立足于传媒及相关行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采取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等重要举措。

     

    凝炼特色,拓宽学科专业发展空间

     

        “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办学资源相对有限,特别是在高校林立的湖北。因而只有真正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有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学院院长沈振煜教授说。

     

        质量和特色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办学8年多来,该校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为办学理念,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上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拓展学科发展空间,从建校初仅开办4个专业发展扩大至建立8个学院和1个公共课部,共设有24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学院形成了以传媒艺术为主体,传媒管理和传媒技术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专业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以“巩固优势专业,扶持新办专业,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建设思路,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专业。2009年,该校全面启动了从校级到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2010年,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3个专业被确定为“湖北省独立院校重点培育本科专业”;2010、2011年,“电视节目主持艺术”、“电视采访”连续获批为湖北省高校省级精品课程。该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水平也一直居于湖北省独立学院前列。

     

    改革教学,培养实践特长突出的专业人才

     

        该校还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调整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构建并实施以突出实践教学为主要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四年中,课堂教学时长为3年,集中性实践教学为1年。此外,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还安排大量的实验、实践环节,使实践为主的教学课时开出比例在50%以上。这一举措很好地实现了“3+1>4”的育人效果。

     

        同时,积极构建了“三个课堂”结合的课程体系:“第一课堂”即各专业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第二课堂”开展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三课堂”开展创新技能培养,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竞赛,以及各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为此,该校特聘一批来自传媒业界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任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此外,为紧扣特色办学主线,学校大胆进行教改实验。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依托校内外资源开办实验班,集中优质资源培育优秀学生;表演艺术学院成立教改课题班,借助小班教学模式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集编、导、演于一体的演艺人才,文化管理学院与深圳天助人和信息公司合办“天助班”,对口培养电子商务创新人才。

     

    重视实践,搭建学生专业发展“练兵场”

     

        该校在实践教学中树立能力本位理念,提倡大实践观,积极为学生搭建专业能力锻炼的“练兵场”。从课堂的“现场模拟”到课外的社团组织,从校内的各类晚会、学生媒体实践到校外的实习基地建设,从平日需要动手完成的作业到寒暑假的异地生存体验和媒体实习演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真刀实枪”的专业训练中,过足“实践瘾”,增强了学业自信。

     

        同时,该校通过资源整合,集中投入,组建校实验教学中心并下设7个专业实验教学分中心,为学生搭建校园媒体实践平台,指导和支持学生创办报刊,创作各类影视动漫作品。该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武帅、张竞恒、王子厚3位学生,历经一年零八个月制作出的反映大武汉历史变迁的纪录片《三镇三秋》于2012年在全国巡演。

     

        颇值一提的是,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比赛以育人为根本目标,紧密依托专业建设扎实开展,并成为专业教学的辅助手段和重要补充。从校内大型晚会、毕业大戏、校园艺术节、文化周活动到省市级乃至国家级庆典晚会和大型专业比赛,都活跃着该校学子的身影。该校2011年组织300余名学生参演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0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世纪之光》,在全场17个节目中出演了13个。2012年5月该校有65名学子参加“光荣颂——武汉工会成立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演出,都受到社会一致好评。自2008年以来,该校学生还获得相关专业的国际性赛事奖项40余人次、全国性赛事奖项300多人次。

     

        “与同类高校相比,我们最大的特点是狠抓实践教学,让更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很大锻炼。”该校党委书记周挥辉教授说。这也是该校学生能脱颖而出,到企事业单位入门快、干得好、留得住的重要原因。

     

    校企合作,提升就业率的关键一招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该校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广播影视网络等信息传播、文化传媒行业第一线,面向地市州县传媒部门,面向广大企事业单位培养有特长的人才,使其为传媒、文化及相关事业和产业服务,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目前,该校已与福建广电总局、惠州传媒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电视总台、武汉广电总局、湖北天门、咸宁、黄冈、襄阳等各市县级电视台共计200多家新闻单位实现“联姻”,逐渐探索出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了专业教学、实践(实习、实训等)基地,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就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办学,还极大地强化了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业已成为该校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一招”。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4%以上,在各大新闻广电媒体工作的毕业生比重逐年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该校在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中,以办好基础性传媒学科专业为底蕴,又适时开设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艺术、信息、管理类专业。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都体现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特色。承担湖北襄阳市隆中风景区三维动画片《隆中对》的编制,与湖北电视台合办《荆楚纵横》《荆楚名校》等栏目,参与武汉数字媒体艺术公司20集动画片《孔子的故事》的制作,均是该校“学研产”结合的突出成绩。(张慧 王小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