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星期三

    纪念雷锋的日子,就会想起你

    ——记重庆市綦江区留守儿童周德燕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05版)

        编者按:2013年3月5日雷锋纪念日,是重庆市綦江区留守儿童、小英雄周德燕牺牲一周年的日子。连日来,綦江的乡亲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她的墓前凭吊;平时就常跑来这里“和小燕说说话”的同学和同村的小伙伴们,在她的墓前放满了山上采来的鲜花。与此同时,綦江教委号召全区青少年继续开展学习雷锋、纪念留守儿童周德燕的活动。

     

    她把12岁的生命定格在3月5日

     

        2012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第49个纪念日。这一天,在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一个边远的山村里,留守儿童周德燕与三位同学放学途中经过蔡家河坝山坡上的羊肠小道时,同伴小洁一脚踏空掉入水库。4个孩子中只有周德燕学过游泳,眼看在水中挣扎的小洁性命垂危,周德燕毅然跳进水库。起初,她几次试图拉住小洁游上岸,但均未成功,最后她绕到小洁身后,用尽最后力气,将已开始下沉的小洁向岸边猛力一推,在另外两个同学的协助下,小洁得救了。周德燕自己却由于那最后一推的反作用力,离岸更远,没有力气游回岸边。

     

        小燕牺牲后,她的英雄行为和平时助人为乐的事迹不仅传遍了巴山蜀水,而且在网上引起热议。人们在思考:为什么在留守儿童中,会涌现出周德燕这样品学兼优、见义勇为的小英雄?带着问题,记者来到周德燕的家乡,探寻这位留守儿童成长为雷锋式小英雄的足迹。

     

    善良家风育雏燕

     

        下了公路,再走一段山路,就是小燕家所在的郭扶镇双山村。

     

        提起小燕,长辈们个个泪眼婆娑,语音哽咽。交谈中得知,小燕的父母常年在贵阳打工。父亲周华成做水电维修,遇到空巢老人他常常少收甚至不收费。后来周华成和妻子开了一家小食摊,小燕看到父母常用摊上的食品接济残疾人或贫穷的老人,也在生活中效仿父母的行为。

     

        上学后,小燕回到村里爷爷婆婆身边。两位乐于助人的老人,要求小燕经常去帮隔壁独居的残疾老人二舅公背柴、洗衣、烧火煮饭。双山村80%的劳动力在外务工,每遇农忙,能赶回家的人,都会主动去义务帮助赶不回来的人家耕种收割,小燕的爷爷婆婆和爸爸总是最热心的帮忙人。遇到周末,小燕的身影必定加入其中。虽然才十一二岁,身材高挑、聪明伶俐的小燕已能把不少农活干得像模像样了。

     

        2011年暑假,小燕到贵阳玩,为了鼓励成绩优秀的小燕,外公、外婆、小姨、舅舅纷纷给她钱。爸爸带她到镇上买了新书包、新衣服。小燕提醒爸爸:别把这些钱都花掉,留一些带给爷爷和婆婆。

     

        现在,家住路旁的外祖祖(曾祖父一辈的老人)王正兴,每天早上总感到少了些什么;每天傍晚,爷爷周永友仍旧痴痴地望着屋前的小径,老人多希望小燕快乐的身影还会在那里出现——出事的3月5日以前,小燕每天经过这条小径回到家,先是做作业,然后就去帮助婆婆洗菜、带妹妹,或是去帮二舅公煮饭。没有小燕的日子,年迈的爷爷婆婆怎么过?让人揪心。

     

        眼前的一切告诉人们:小燕走了,两位老人并没有被悲痛击垮。以往,他们用善良的品格塑造了儿孙;今天他们仍在继续着自己善良的人生。

     

    学校里的大姐姐、小老师

     

        小燕所在的高青9年义务制学校,是山城重庆海拔最高、最偏远的学校之一。全校600多名学生,留守儿童占85%。到綦江的第3天,记者来到了这里。

     

        校长周学元告诉记者,小燕牺牲后,不断有报刊、电视、网络媒体前来采访,使她的事迹很快传向社会。学校不断接到来自各方面的给小燕亲人的来信来电和捐款。

     

        谈到社会上对学校安全教育的质疑,周校长说:“山里的池塘水库容易出事故,所以安全教育、救护知识学校年年讲。从周德燕救人的过程看,老师平时教的方法还是用上了。只可惜孩子小,在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同学。”

     

        小燕“头七”那天,全校师生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同学们向到场的小燕的父亲表示:“今后我们都是您的儿女!”全校师生共捐款4795元。其中,小燕救济过的孤儿杨明瞿捐得最多,因为他永远忘不了,两年前,学校为他在全校师生中组织募捐,小燕把自己所有的积蓄28块5毛钱全部拿了出来,是同学中为他捐款最多的。同班的全江海同学因为家庭贫困,有时不去吃午饭,每次被小燕看见,她都会用自己的钱买饭给他吃……如今同学们往捐款箱里投入的,不仅是钱,更是对远去的小燕深深的思念。几天后,小燕的爷爷代表全家,又把这笔钱送还学校,希望用来资助家境贫困的留守儿童。

     

        最伤心的是被小燕救起的小洁。这个老实、内向的女孩,平时很少讲话,只有与小燕在一起时,话才会多起来。她三年级转来这所学校,由于教材不同,数学跟不上,同桌小燕就成了她的小老师。小洁原来任何兴趣小组都不愿意参加,在小燕的鼓励下,她加入了短跑队,然而第一次去镇里比赛成绩很差。小洁至今难忘比赛后小燕对她的鼓励:“要加油,别放弃,不会我教你,还有下一次!”

     

        小燕的理想就是当老师,她说:“当老师可以教人知识,可以帮助别人,还受人尊重。”在全国农村教育先进区(县)綦江山区,教师能在一个小学生心中有这样崇高的形象其实并不奇怪。就说小燕所在的高青学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曾经翻山越岭,只为去山民家里找回逃学的孩子,给他们补课,用自己的钱给他们买饭;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普遍原因是得不到父母关爱,而老师就是他们的“爱心爸爸”、“爱心妈妈”。5年的耳濡目染,这一切都已深深融入小燕纯洁善良的心中。小燕今生虽然没有实现她的愿望,然而,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留守儿童,激励了多少山村教师的心。

     

    天地大爱长留人间

     

        2012年3月7日是小燕下葬的日子。村里的人、邻村的人黑压压来了一大片,站在雨中的人们在小燕的遗像前哭成一片。村里的老人们都说,我们参加过多少次葬礼,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面。

     

        按照当地风俗,未成年的孩子死后不造墓。但是镇政府决定,周德燕的墓园和墓碑要建成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墓园占用了两户村民家部分菜地,两家坚决不要政府补贴。

     

        结束采访前,记者在乡亲们的陪同下,去向小英雄告别。只见小燕的墓地安放在一片风景秀丽的向阳坡上。在那里,小燕可以常常看到来田里劳作的爷爷、婆婆、二舅公,还可以遥遥望见远处的高山上、云雾中,她热爱的学校。(本报记者 宋晓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