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星期三

    各地民俗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04版)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山西绵山脚下,老人围坐在一起制作“子推燕”等清明寒食面塑。 本报通讯员 宋晖摄
    江苏省南京市,大学生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用鲜花缅怀革命先烈。CFP
    河南牡丹文化节期间,中国国花园内请来“武皇”赏花。 CFP
    山东潍坊国际风筝会放飞比赛在潍坊浮烟山放飞场举行。

    CFP

        山西:绵山脚下忆先贤

        燕子传言莺送信,寒食清明时节悄然而至。“放风筝、镂鸡子、做面塑”,在山西介休,介子推的故里,人们用传统习俗纪念先贤,祈求新的开始、新的希望。

        介休市绵山脚下有座长寿村,记者信步走进一户农家,映入眼帘的就是屋檐下挂着的一只只用面粉捏成、柳条串起的“子推燕”,胭脂点红,柳条嫩绿,素淡中点缀了院子的宁静。开门迎客的老人对记者说:“介休方言‘燕’与‘念’发音一样。”记者顿悟,这子推燕意为念念不忘介子推“忠信洁惠,用行舍藏”的高风亮节。

        推开屋门,几位老人盘腿围坐在炕头上,正拿着筷子、剪刀,用娴熟的技艺把面粉和着枣泥做成各种姿态各异的面塑。“这是‘枣山山’,那是‘蛇盘兔’,还有‘佛手手’、‘石榴榴’”,迎客的老人向记者介绍道,“这些面食吃了可以消灾避邪。”说话的神情中带着虔诚。老人们说,这种面塑的手艺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贤臣介子推,已经在子推故里流传了2600多年。

        南屈子、北介子。历史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年轮,清明节、寒食节成了一代代普通老百姓崇敬先贤的传统节日,清明柳伴着子推燕在风中起舞,寄托了百姓对先人的追思和其品格的景仰。(本报通讯员 任瑞媛 宋晖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江苏:雨花台上祭英烈

        又是一年清明时,逝者远,生者念。

        距清明节还有几天,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扫墓祭奠活动已悄然开始。烈士纪念碑前的百级台阶上,6万余盆矮牵牛和孔雀草组成了巨大的雪松图案,黄色的“思念”字样在阳光下格外惹眼。玄武区紫鑫城社区40多名党员、南京中学的百余位学生以及以很多携家带口的市民,都来雨花台祭扫烈士陵墓,表达对先烈的缅怀。

        与以往不同,今年的祭奠活动倡导绿色祭奠。雨花台陵园管理局张建军告诉记者:“祭奠活动中,我们注重低碳环保,用矮牵牛、孔雀草、丁香等十余种花卉代替了纸花圈,装点雨花台的每个角落,保持英魂陵地的圣洁。”绿色祭奠理念带来了文明祭祀的新风,以往焚烧纸币的现象不见了,市民选择了手持菊花祭奠先人,让花瓣化作春泥呵护逝者。

        清明节祭奠先烈是追忆,也是对自己的警示。张建军说,南京是一座“悲城”,历经千年历史风霜,特别是近代遭受多年屈辱,革命英烈为了今日和平血洒红土,牢记历史、瞻仰先烈是南京人清明节必做的事情。

        对于南京“新移民一族”来说,祭奠英烈也成为他们过清明的常规习俗。在雨花台,来自东北的张宇夫妇领着孩子在碑前鞠躬,他说:“在南京生活5年了,我们一家每年清明都会来雨花台追思先烈、回顾历史,让孩子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逝者已远,生者追思,掬一抔虔诚,撷一片赤诚,心不死,忆长存。(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丁奕)

        河南:洛阳城里赏牡丹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每年清明和谷雨前后,有着赏牡丹风俗的古都洛阳便人潮涌动。第31届中国牡丹文化节开幕在即,在洛阳中国国花园、王城公园、神州牡丹园等牡丹观赏园内,一些“心急”的牡丹已经迫不及待地以“笑颜”迎人了。

        “瞧,这洛阳红开得多好啊!”在中国国花园刚刚结束排练的洛阳宇峰艺术团老年模特队的杜晓娥和她的姐妹们在园内赏花。“踏青不出城,尽享牡丹红”,杜晓娥话未落音,众姐妹围着她笑作一团。

        我国牡丹观赏栽培已有1600余年。相传武则天有一次专门宣诏:“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时值寒冬,武则天次日游览花园时,众花竞开,独有一片花圃不见花开。细问后得知是牡丹违命,武则天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谁知,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艳丽的花朵,“焦骨牡丹”由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红”。

        牡丹自然花期从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并通过人工技术措施,实现“花开花落随人愿”,催花牡丹四季开放,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

        春天来了,摇曳的各色花朵,让春风也鲜艳起来,让清明踏青的人们喜看春风艳,尽享满城牡丹香。(本报记者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王 颖)

        山东:潍坊河畔放风筝

        在山东潍坊,清明节除了祭祀和扫墓以外,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要数放风筝了。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人郑板桥生动地记录了潍县清明节的盛况。

        “以前老潍县人都是只在清明节前后的一个月放风筝。有的在白浪河沙滩上放风筝,有的在家院子里放,人们三五成群、仰首观望,很是热闹。”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徐树芝告诉记者,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晦气、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

        风筝是潍坊的标志,是潍坊的灵魂。自从1984年举办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来,今年已经是第30届。

        清明时节,一起去潍坊放风筝!(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