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星期三

    调 查·“千人百村”调查:

    农村教育现状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14版)
    漫画:爸爸的怀抱 CFP

        编者按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我国小学、初中学龄段(6-15岁)人口中,乡镇人口占到全国该年龄段人口的77%。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一直受到极大关注。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实践调查,对全国各地100多个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调查获得大量关于农村民生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信息。本文由调查报告中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部分整理而成。

     

    农村小学服务半径扩大

     

        调查显示,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的农村,离村庄最近的小学都在2公里左右,各地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村辖区内没有小学的村庄所占比例都在40%以上,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要低5个百分点,这是由于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比较复杂、交通不便、人口分布较稀疏等原因使得一个小学的服务范围有限,因而村辖区内拥有小学的比例较高。

     

        此前由于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学龄儿童减少,乡村出现招生规模逐年下降等现实情况,进行农村教育服务设施调整,撤点并校,但是,撤并造成教育设施服务半径大幅度增长,家庭与学校距离扩大,这可能会给农村适龄儿童就学造成诸多不便。分省来看,在9个省和十大名村的样本中,离最近小学平均距离最小的是河南省,为0.4公里,其次是十大名村,平均距离为0.7公里,平均距离最远的为辽宁省和重庆市,两省市的村庄离最近小学平均距离均为3.2公里。调查显示,地处山区的32个村庄是受小学教育设施服务最差的,它们距离最近小学的平均水平是3.4公里,最大值为15公里。

     

        有29.0%的孩子是在村里的学校就读,有42.4%的孩子在所属县、镇的学校就读,有15.1%孩子是在所属市里的学校就读,有11.4%的孩子在别的市的学校就读。而从意愿上来说,有41.9%的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在所属市里的学校就读。

     

        据统计,从1997年到2010年期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由于小学服务半径较大,所以上学途中的安全问题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首要问题。父母需要外出劳作或者已经在外打工,很多孩子没法由父母接送上学,必须选择住校或者交通工具到学校,对于低龄儿童来讲,不仅给家庭增加了负担,而且也为交通事故埋下伏笔。现在农村对学生上下学安全的重视远远不够,校车配置明显落后,很多压根没有校车,或者只是没有经过考核和监督的杂车。

     

    1/4的孩子属“隔代教育”

     

        调查显示,由父、母在家照顾的农村在校学生不到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在校学生中为留守儿童的仍超过三分之一。有25.8%的家庭是“隔代教育”家庭,占到农村家庭总数的1/4,重庆、湖北、河南这三个省市的隔代教育家庭的比例较高,都超过了25.8%这一总体水平。此外,有5%是由兄弟姐妹照料;还有4%是托他人代管。

     

        首先,就了解学校软硬件环境以及和老师沟通情况来看。48.6%的父母都自认为能做到这些并对孩子学习的事情非常清楚。作为监护人,有37.5%的爷爷奶奶都至少能做到比较了解学校软硬件环境、经常和老师沟通、清楚孩子的学习状况。六成左右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在与老师做到一般沟通或者更好。在教育理念方面,“一般只是从孩子的考试成绩上来认识孩子的学习状况”的监护人比例最高。

     

    农村教育费用支出仍然是大头

     

        在本次调研的受访村民中,认为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较高、收入勉强能维持的所占比重最大,有400户,占比达29.1%;其次是感觉一般的,有382户,占比27.8%;然后是有327户认为教育支出比例较低、压力较小,这部分占到23.8%。综合来看,36.9%左右的家庭认为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较高或高,也就是说,教育费用支出仍是1/3以上农民肩上沉重的负担。

     

        分省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52.7%的家庭都感觉教育支出负担较重。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庆市、辽宁省和湖北省四省市情况类似,比例均超过40%。并且以上地方供孩子上学需要借钱的家庭比例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7%)。虽然如此,仍有85.2%的家长表示借钱也愿意加强孩子教育。

     

        就调查的100个村庄来看,有19个被访者表示家里有到了年龄但未上学的孩子。失学的原因各不相同,其中有3个是由于没钱而失学,有1个是由于需要回家种地,有1个是因为初中升高中时考试成绩没达到录取标准而失学,有3个是孩子本人自己不愿意上,有2个是没法上幼儿园,2个是由于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这说明因经济条件而失学、辍学的情况依然存在,但难以构成失学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的116个村中,33个村的村(居)委会办公人员认为教育经费不足是村里义务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32个村认为学生到校交通困难是村里义务教育面临最大问题,有28个村认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是最大问题。

     

        对于“学费太贵”这一说法,近七成人给予否定或者保持中立。对于“学校目前存在乱收费现象”这一说法,总的来说,有26.8%的人是赞同的,有29.4%的人保持中立,有43.7%的人否定了此现象。不同地区看法不同,各省中不认为学校目前存在乱收费现象的村民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累积占到64.5%的村民;其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累积到60.4%的村民。各地均有较大比例农民认为政府对农村学校投入太少。

     

        此外,调查显示,在1479个有效受访村民中,对于“学校教师水平令人满意”这一说法,有51.8%的人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有24.8%的人表示比较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此说法。剩下的人保持中立。1504个村民中,过半数人认为“农村孩子的升学机会太少”。分省来看,非常赞同“农村孩子升学机会太少”这一说法比例最高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达69.0%。河南、山东其次。与此相比,认同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太重这一说法的农民占42.0%,32.1%的人保持中立,有25.9%的人则不赞同这一说法。宁夏和广西两地的村民在学生学习压力大这一问题上的持赞同和不赞同的比例相对于其他省市而言都较高。

     

    一半多村庄没有幼儿园

     

        调查数据显示村辖区内有幼儿的村庄所占比例只有44.2%,有效百分比为46.2%,这一数据与前述罗仁福等学者“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所得数据(44%)比较接近,这也意味着有一半多的村庄没有幼儿园,而这些村庄的学龄前儿童要么不接受学前教育,要么就得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去接受学前教育,这样又使得他们上学的安全风险有所增加。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5.6%,农村仅为35.6%。

     

        分地区来看,西部村庄中有幼儿园的占42.9%,中部有幼儿园的村庄占42.9%,东部有幼儿园的村庄占40.7%,各地区差距不大,都表现出比例较低的特点。而先进村方面,有幼儿园的比例为87.5%,比平均水平高了40个百分点,可见在学前教育方面,发展较好的先进村的优势更为明显。通过对比先进村和普通村也可以看出发展条件越好的村庄,学前教育普及率越高。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1)传统教育观念对学前教育的忽视;(2)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教育整体发展就困难重重,而本不受重视的学前教育更是缺少经费、师资,发展滞后。因此要改善农村的学前教育现状,就必须在观念和制度层面都有所突破,既要提高家长、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要在制度层面对发展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提供动力和保证。(本报记者 李玉兰整理)

     

        ●点评

     

        点评人: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一级教授,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千人百村”社会调查总顾问)

     

        “千人百村”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对当前我国农村民生状况的调查,2012年的主题是:“关注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

     

        “千人百村”实践活动的科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此次所调查的百村样本是按照科学的随机抽样原理抽选出来的,而不是让学生随意选择村庄进行调查。在100个村庄样本中,90个村庄是根据分层抽样方法,从我国东、中、西部随机抽选出9个省份,然后分别从每个省份里随机抽选出10个村委会,共抽取90个村委会。另10个村为权威机构评选出的“中国十大名村”作为自代表样本。

     

        其次,社会调查实践过程是严格按照科学的、标准化的程序推进的。与一般调查活动不同,此次大学生按照科学的社会调查程序进入样本村庄,并运用科学的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被访对象进行调查。在调查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老师等只向学生提供协助和方法指导,进村入户和抽选样本都是由调查实践小组独立进行。

     

        这种调查实施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他们实践能力的一次最好锻炼。学生通过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最终进村入户并完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必然从中学到很多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有了这样一次克服困难的经历,也将使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升华。

     

        “千人百村”实践活动的调查内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在此次调查实践中,学生不仅需要完成较为科学和标准化的问卷调查任务,而且还需要围绕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3个焦点问题进行社区田野调查。通过这两种调查的实践锻炼,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两个基本手段,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与此同时,运用田野调查和抽样问卷调查所获得的关于农村民生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信息,也是科学、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现状及问题的有效途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