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日电 记者袁于飞日前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获悉: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完成新的南极科考站选址调研和南大洋科考等任务,目前已经在返程回国的途中,预计4月回到上海。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曲探宙表示,为南极科考站选址调研和南大洋科考,是第29次南极科考的两项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新建1—2个南极考察站,以满足未来南极考察的需求。
据介绍,新建站选址工作主要在罗斯海区域进行。此工作从去年12月30日开始,在南纬74°55′、东经163°42′周边地区进行了地质结构勘测、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航空摄影、大气取样、海水深度测量等大量现场工作。这一地区为南极考察的热点区域,辐射范围可达南极点。附近有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南极科考站。
现场勘测表明,此地区一侧为企鹅栖息地,海洋生物物种多样;另一侧为冰架,不仅能满足冰川学研究,还具备建设冰上机场条件,能兼顾不同的科研需求。此外,此选址区域夏季海冰融化早,有开阔的水域,人员进入该区域还可利用新西兰至麦克默多站航线,有利于海上和空中的后勤补给。因此,该区域具备作为我国南极新建考察站备选区域的条件。
除了完成选址任务外,在航渡过程中考察队还采集了大量科学样品和数据,并顺利完成了我国在罗斯海陆架的首次海洋观测任务。此外,考察队还完成了中山站至昆仑站间内陆选址区域、乔治王岛地区和毛德皇后地等区域的选址考察工作。
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的南大洋科考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据悉,此次大洋考察队队员多达41人,来自12个科研院所,历时25天半,无论从时间和航程上,还是在考察站位和项目内容上,均创我国历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新纪录。我国大洋考察队的科考队员,首次在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开展了极地资源环境调查研究,在考察的站位中,仅水深大于1000米的深水定点站位就达67个,为该海区的环境气候综合评价及油气、天然气水化合物、生物等资源潜力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普里兹湾是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和印度等国家在极地资源环境调查研究上角逐的舞台,此次考察队在普里兹湾系统开展的调查研究,是中国首次在该地区直接参与国际科考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