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02日 星期二

    文化评析

    “大师”还有多少文化含量

    耿银平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02日   02 版)

        有良知、有坚定信仰的文化人,应该始终将洁身自好、坚守善美、一身正气、远离丑恶等当做精神底线和艺德追求。

     

        近年来,贪图虚名、权钱交易、结帮营私等丑恶现象在国内文化艺术界时常出现,这种文化腐败损伤了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而且多与个别领导干部的腐败息息相关。许多文化界人士表示,假“大师”身上有很多耀眼光环,而花钱买荣誉、花钱买奖项等潜规则的存在,正让“士志于道”蒙羞。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知识分子要自觉实践价值追求,“士志于道”就是知识分子和文化从业者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气质。《学习时报》曾刊文指出:“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先行者和启蒙者,应该具有自主的思维能力和深刻的批判意识,不畏强权,不媚流俗,勇于向一切愚昧、落后以及不公正、不合理的东西挑战。”

     

        一位有良知、有坚定信仰的文化人,应该始终将洁身自好、坚守善美、一身正气、远离丑恶等当做精神底线和艺德追求。即使周围存在文化假大空、欺世盗名等现象,也要用发自肺腑的坦诚直率和无所畏惧的文化胆识去讴歌真善美,严厉挞伐文化丑态,保持文化正气、文化正派和文化傲岸性格。

     

        而“大师满天飞”现象的存在,腐蚀了传统文化道德,也动摇了一些文化从业者的文化底线和精神追求。当腐败和欺世盗名成了文化常态,当“大师”成了涂脂抹粉、别有用心、附庸风雅的文化道具、腐败工具,所谓的“大师”还有多少文化含量?

     

        文化艺术界有不少乌烟瘴气的迎来往送、勾心斗角、自我贴金,这本身就是“士志于道”责任的虚无,是对文化静气气场的摧毁,更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及良好生态造成毁灭性打击:创作者没了纯正的精神内核,怎么可能创作出文化精品?没了慷慨清明的文化基座,文化发展注定会成为无本之木,必将行之不远。

     

        文化人,应该有一定的底线,不能放弃和践踏最起码的人文道德和艺术操守。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文化利润和盛名,就一味趋炎附势、蝇营狗苟、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没了文化的骨气,只会为世人所不齿。“得一钱,失一德”,终归得不偿失。

     

        因此,面对“大师满天飞”,每位文化人要有“道不同”的心态,自觉抵制这种假恶丑,更应发自内心地进行反思,我们有没有将物欲发展放到了第一位,而扔掉了最起码的“士志于道”的责任?我们有没有将庄严的文化活动、文化声誉当做交易和交换?如果有,请从自身做起,先来一次实实在在的自我批评,远离不良习气的污染,保持文化纯洁、精神独立和高雅节操,找到文化正义感和创新自豪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