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又恰逢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国全军进一步推动“学雷锋”常态化,七八十种有关雷锋的新书陆续面世,雷锋图书再次成为一个热点。而在目前全国出版社出版的七八百种雷锋图书中,解放军出版社和中州古籍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编外雷锋团》,在今年的图书市场异军突起,首印10000册,在短短一周内即加印10000册,成为备受读者关注和追捧的新亮点,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出版社正积极做好加印准备,预计全年发行可达50000册。
《编外雷锋团》全景式记录了560名雷锋战友坚持50年“学雷锋”的故事。1960年,河南邓州560名热血青年入伍到沈阳军区某工程兵团,成为雷锋的战友。他们每个人都亲耳听过雷锋的报告,有的和雷锋在一起开过同一辆车,有的和雷锋住在同一个房间开过会,有的和雷锋在一起读过书,有的专门负责修雷锋开的解放车,有的在雷锋牺牲后为雷锋整了遗容,有的还当上了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团长……他们在陆续退伍、复员或转业后,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以一生不变的承诺,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立足本职,50年如一日坚持像雷锋那样学习、工作,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传播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这些雷锋的战友,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有的是普通干部、有的是打工人员,还有的是企业老板,他们有的下过岗、欠过债,有的挨过骂,受过冤枉,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但他们始终牢记老部队“走进来学雷锋,走出去做雷锋”的“团规”,始终牢记“不靠雷锋沾光,要为雷锋争光”的誓言,“学雷锋,当传人”,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560名雷锋战友至今已经有200多人去世,但众多的中学生、大学生、干部群众、转业退伍军人和众多隐身的网友纷纷加入进来,传承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为了把“学雷锋”活动坚持下去,1997年4月,他们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编外雷锋团”,至今已拥有13个营、4500余名成员,成为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者团体,先后被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还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学雷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而邓州市也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雷锋城”,近年来先后涌现出647个“学雷锋先进集体”,连续8年被河南省评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城市”。诚如当地的老百姓所说的:“雷锋的战友个个是雷锋,他们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
在目前图书市场的几百种雷锋图书中,大多是有关雷锋个人的传记、故事、日记、照片、逸闻趣事等等,尽管有些图书在书名、结构或设计上花了一些心思,出了新意,但依然摆脱不了“新瓶装旧酒”的套路。因此,宣传雷锋精神,如果始终只是围绕着雷锋个人的历史来宣传的话,那么雷锋精神的弘扬就很难与时俱进,从而对雷锋精神的宣传工作就会处于低层次的循环。也就是说,雷锋精神依然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出版社社长郑晖说:“我们出版社与雷锋有缘,从最早的《雷锋故事》《雷锋日记》开始,50年来累计出版了近20种关于雷锋的书,今年又推出了包括《编外雷锋团》等4种新书。邓州‘编外雷锋团’以践行雷锋精神为使命,以本职岗位为舞台,传递爱的力量,吹送道德新风,他们的实践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为有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决策提供了可信、可学、可用的经验和模式。”
“雷锋是谁?雷锋从哪里来?雷锋到哪里去?”这是一个问题。近几年,个别人在网上诋毁雷锋、恶搞英雄,有的媒体还把“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公交车上该不该让座”当作热议话题,我们还经常听到有人说“什么年代了,还学雷锋”,也有人说“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这说明“学雷锋”已经在当下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其实,仔细琢磨这些话,人们都是在嘴上埋怨“学雷锋”的少了,心中却渴望“学雷锋”的多起来。而《编外雷锋团》一书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编外雷锋团》一书是由解放军报原副总编陶克和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济南军区支社原社长蒋永武同志共同完成的。蒋永武是在十年前的2003年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采访邓州“编外雷锋团”,但遗憾的是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留下了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2012年,作为资深媒体人的陶克,先后五次前往河南邓州深度挖掘“编外雷锋团”的感人事迹。采访中,陶克从邓州市人武部原政委殷明全同志那里发现了其精心保存的蒋永武的遗稿。随后,经过一年多的深入采访和挖掘,陶克完成了一次跨越十年时空的写作接力。创作过程中,陶克深深被“编外雷锋团”的“活雷锋”们所感动,他不再是一个旁观的记者,而是加入到他们中间,不仅为“编外雷锋团”的建设提供许多智力支持和活动平台,还在营救白血病患者吴英的活动中捐款8000元,被人们称作“编外雷锋团”的“编内将军”和“幕后推手”。其间,他强忍老父亲病逝的悲痛,加班加点完成了书稿的写作。
2月3日凌晨6点,陶克同志将《编外雷锋团》的书稿从郑州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我。要知道,此时距离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只有一个月时间了,其间还有一个春节长假。怎么办?别无选择。我知道,这个年,我是要和“雷锋”一起过了。几乎年年春节都要“常回家看看”的我,只好给远在安徽怀宁的85岁老母亲打电话,告诉她我不能回家陪她过年了。为了保证《编外雷锋团》的出版质量和事实准确,“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政委姚德奇在春节期间,逐字逐句地帮助我们对书稿进行了审核。著名作家二月河在看完书稿后,欣然作序《我的家乡雷锋多》。当作者和编辑将润笔费送给他时,他非常生气地说:“我是雷锋不折不扣的粉丝。弘扬雷锋精神,我义不容辞。要给钱,我就不写了。”最后,在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出版、发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经过20多天的奋战,《编外雷锋团》一书以最快的速度出版面世。
2月28日,在郑州人民会堂举行的“编外雷锋团事迹报告会”首场报告前夕,当我将刚刚出版的新书送到河南省委常委、河南省军区政委周和平和河南省委常委、省宣传部部长赵素萍等领导手中时,他们对作者陶克、蒋永武和我们两家出版社共同打造的这部精品图书表示感谢,当即决定向河南广大干部、群众和省军区全体干部战士、预备役人员积极推荐该书,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推动“学雷锋”实现常态化的必读书,并列入省农家书屋推荐书目。
3月3日,解放军出版社和中州古籍出版社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编外雷锋团》新书发布会”,驻京30多家媒体给予了积极报道,随后几百家媒体和网站给予转载,反响强烈。而在3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编外雷锋团”的事迹。3月22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编外雷锋团”的事迹。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和网上书店,也纷纷在第一时间将《编外雷锋团》上架,受到读者欢迎,尤其在河南更是受到极大关注,许多网友纷纷置“顶”称赞。该书在邓州市新华书店一上市,很快就销售一空,供不应求,许多网友纷纷在网上询问或求助购买。邓州市武文斌小学专门到市委宣传部申请帮助购买该书,他们要以“编外雷锋团”这个身边的典型为榜样对孩子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雷锋是一个跨时代的英雄,是一个跨越时空、性别、年龄、国界、信仰、种族和宗教的英雄。“编外雷锋团”的“吧友营”副营长金胜利是一位穆斯林阿訇,他读完《编外雷锋团》后,既兴奋又骄傲地对笔者说:“我们感谢陶克将军为我们‘编外雷锋团’做了一件树碑立传的工作,写得实实在在,写出了普通人的心声,反映了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将在我们邓州区域内产生深远影响。现在,我手头只有一本,吧友们天天催问我在哪里买到书。等新华书店有了,还要去买几十本送给朋友们。”读者刘春龙说:“《编外雷锋团》读起来特别生动、亲切,讲述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像一阵春风、一场春雨,能够温暖滋润我们的心田,促使人们向上向善。” 邓州“编外雷锋团”大学生营成员、南阳理工学院学生胡苏原在第一时间看到《编外雷锋团》一书后,激动地请作者陶克和“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签名留念。她说:“有人说,我们‘90后’是吃着麦当劳、肯德基,哼着流行歌长大的,是自私、冷漠、信仰缺失的新生代。看了这部书,让我深感学雷锋是付出,更是成长与收获。雷锋离开我们已经整整50年了,但这位年仅22岁、身高一米五四的小个子战士,在我们大学生的心中,永远是阳光男孩、巨人偶像,他不曾离开,也从未走远。”
解放军出版社政委梁京平说,《编外雷锋团》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每个人内心的共同期盼。“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比如书中所写的不计职务讲奉献的宋清梅、廉洁奉公“一碗端”的姚德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国建等一批雷锋生前战友,都是干部学雷锋的典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是传播雷锋精神最大的助推器。反之,台上讲雷锋,台下搞歪风,学雷锋就会成为形式主义。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张良村博士说:“学雷锋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多为别人做好事。你今天种下善良的种子,明天一定会收获温暖的果实。”在西单图书大厦,一位老人一边翻阅《编外雷锋团》一边告诉笔者:“看了《编外雷锋团》,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处处可为,只要持续坚持、一以贯之,就一定能不断提升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温度。”
(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提供了部分情况。作者系《编外雷锋团》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