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将于今年4月在全国开展,这次评估中,“免费开放得分为满分”被写入省、市、县图书馆定级的必备条件之中,“电子阅览室坐席”、“读者服务区无线网覆盖范围”、“新媒体服务”等指标首次被列入评估标准。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悄然改变,促使图书馆的职能也应时而变。
“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这句话,道出了读书人对图书馆的热爱,也道出了人们寄予图书馆的期待。
在我国,有多少公共图书馆设施完备、服务专业、读者盈门?又有多少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不足、书籍更新缓慢、数字化水平滞后?将于今年4月在全国开展的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会帮助我们逐一认识中国近3000家公共图书馆的模样。
免费时代首次评估定级
从1994年到2009年,文化部先后组织开展了4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说,从1994年的68个一级馆,到2009年的480个一级馆,评估定级见证着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级公共图书馆工作水平与办馆效益的提升。
从2009年至今的四年间,无论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大环境,还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小环境,都在起着变化。免费、数字化、服务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四年来公共图书馆工作中崭新的关键词。
2011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先后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公共图书馆步入免费时代;
2011年5月,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文启动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一个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开始搭建;
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012年5月,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正式实施;
2013年1月,文化部发布《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四年中,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悄然改变,促使图书馆的职能也必须应时而变。新的评估,势在必行;新的评估标准,呼之欲出。
在第五次评估中,“免费开放得分为满分”被写入省、市、县图书馆定级的必备条件之中;“电子阅览室坐席”、“读者服务区无线网覆盖范围”、“新媒体服务”等指标首次被列入评估标准;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数量、计算机信息节点、宽带接入等指标的分值,大幅提升。参与制定新标准的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副院长申晓娟说,评估标准的调整,体现的是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图书馆并非越大越好
“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33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放在过去,符合一级少儿馆的条件。但在新的评估标准中,一级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舍面积提高到不低于4000平方米,我们就够不到这个门槛了。从服务读者的角度看,馆舍面积也确实成为制约我们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蔡征平认为,“图书馆的发展,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想。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机制,设定科学的目标,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并不是越大越好,新的评估标准对省级图书馆的馆舍面积的要求就没有提升,3.5万平方米即可达到满分。申晓娟说,2008年颁布实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规定,大型图书馆面积控制指标为3.8万平方米到6万平方米。而目前馆舍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的省、市级图书馆已不鲜见,甚至还出现了多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级大馆。
申晓娟说:“仅靠这些超级大馆,并不能有效覆盖到区域内所有人群,因此,新标准更加强调各级图书馆的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而不再鼓励单馆无限扩大规模。在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读者服务工作做得好不好,应该成为评估的核心内容。”
在新修订的标准中,新增“年网站访问量”“可远程访问的数字资源占数字资源发布总量的比例”等绩效指标,将“年流通总人次”“读者活动人次”等绝对值指标调整为“人均年到馆次数”“每万人年均参加活动次数”等相对值指标,都是为了强调图书馆的服务效益。
“但这次修订评估标准只做了部分调整,没能把所有的办馆效益指标,都按照人均值进行科学考量,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申晓娟说。(本报记者 杜 羽)
延伸阅读
历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
自1994年以来,文化部已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1994年第一次评估,2189个图书馆参评;1998年第二次评估,2323个图书馆参评;2004年第三次评估,2038个图书馆参评;2009年第四次评估,2219个图书馆参评。
上等级馆和一级馆的比例不断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达标图书馆和一级图书馆数量都有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