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哈佛书店

    郑培凯 (中国香港)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29日   13 版)

        以前住在哈佛广场附近,每天进进出出,总要经过好几家书店,有空的时候就停下脚步,到书店里逍遥一番。夏天暑气逼人,走进去吹吹冷气,翻翻新出的书刊,就觉得进入了清凉世界,身体与心灵同时清爽;冬天寒风肆虐,走在路上,像鲁肃经历草船借箭一样,提心吊胆,承受四面八方嗖嗖射来的冷箭,看到书店在前,加紧在雪泥中踉跄的脚步。闪进暖气扑面的温馨,眼前是琳琅满架,顿时感到数千年文化暖流涌上心头,那种舒泰与惬意,真如古人用滥了的比喻——身在阆苑仙境。

        说书店像仙境,现代的新新人类一定觉得我夸大其词,引喻失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黄瓜茄子各有所爱,你爱你的刘德华,我爱我的莎士比亚,你听你的阿傻,我看我的聂鲁达。我成长在一个没有电视、没有VCR、没有手提电脑、没有手机、没有ipad、没有微博、没有微信的时代,同时也是个思想被严密控制,禁书目录可以编成一大本书的戒严时期。因此,有不少漏网之鱼的书籍新知,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不啻救济贫瘠心灵的仙丹妙药。读书成了我青少年时期最大的享受。逛书店的乐趣在于那种左右逢源,庄子、李白、杜甫、苏东坡随手可得,尼采、柏拉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卡缪、沙特纷至沓来,真像是喝了琼浆玉液,心灵如一片五彩的云朵,飘啊飘的,飘向天边的一抹彩虹。

        在诸多书店中,我最常去的是哈佛书店(Harvard Bookstore),因为它地点最适中,每天要经过。名为哈佛书店,却不是哈佛大学开的,只是僭用了大学的名称。哈佛大学在广场地铁站另有学校书店,设在哈佛合作社(Harvard Co-op)里面,同学们都戏称之为“鸡窝书店”,因为coop连写,谐音“鸡窝”。奇怪的是,本地人买书,都不愿意去学校的“鸡窝”,却中意这家有冒名顶替之嫌的哈佛书店。亦幸好哈佛大学还不至于小气到引用商标法,去告它“僭名”。这间哈佛书店创立于1932年,隔着麻州大道,俯视一墙之隔的哈佛园校舍,70多年来一直屹立不倒。我从1970年开始在此买书,断断续续,算来也跟孙中山闹革命一样,有着“凡四十年”的历史了。

        最近到哈佛开会,当然还得去光顾哈佛书店。帮上海朋友买书,点名要了三本学术专著,伙计说都没有现货,但是可以代为订购,不另收费。服务态度亲和,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好像我买不到书就是他的遗憾,让我感到了几十年不变的依依老乡情。我说不了,明天就离开,没法等他订购。伙计说,你可以试试“鸡窝”,那里也许有的。我嗯了一声,说最后才去试“鸡窝”。两人相对一笑,心照不宣,好像洪门兄弟的切口,桃园结义刘关张,兄忠弟义姓名扬。

        既然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回,就闲看了一阵,居然挑了七八本书,还有两本是到处不曾觅得的画册,都是波士顿美术馆出版的。一本是《丝路上的乐音:亚洲的乐器》,另一本是《龙腾之地的故事:中国画一千年》,印刷精美不必说了,其中的图像颇能为我解决一些学术疑惑。

        买完书,高高兴兴出门,突然想起,分量这么重的知识,还得扛回香港呢。

        (作者为中国现代文学学者,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