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9日 星期五

    三代人的航天梦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29日   06 版)
    戚发轫
    杨利伟
    李毅

    本文图片均由杜海燕拍摄

        飞天梦,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不懈追求,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28日,中国航天基金会联手李锦记集团,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设立“李锦记航天奖学金”。当天上午,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的“飞天梦 中国梦”主题启动仪式上,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首次进入太空的中国第一代宇航员杨利伟,获得李锦记航天奖学金的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90后大学生李毅,作为我国航天事业老中青三代人的代表,分别讲述了自己追逐航天梦的故事。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窥见,尽管他们追梦的动机、环境、岗位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爱国心,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为追逐自己心中的梦想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是一样的。他们的航天梦,其实就是每位中国人心底的强国梦。他们把中国人对梦想的执着和脚踏实地的态度,把六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在了世界面前。

     

        戚发轫:我的科技报国梦

     

        当年我为什么选择航天事业?主要是心怀科技报国梦。中国要强大,必须要科技强大。

     

        高中时,我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被分派到大连运送伤员。我看到很多志愿军伤员伤残严重,这对我触动很大。从那时起,我就立志报考航天学院,最后根据国家需要,我被分配去了航天行业。

     

        当年,我们搞中国的第一个飞船时,条件很艰苦,技术人员的待遇也很差,“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那时技术人员是“臭老九”,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既不光荣,也不实惠。但国家特别需要我们去干这个事情,国家有特殊需要时,你要牺牲个人的利益。

     

        我觉得我实现自己科技报国的梦想主要靠三种精神。首先是自力更生精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并不好,我和老一辈航天人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去搞科研。第二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以爱事业为爱国,为这个国家实现梦想干好航天事业,把这个事情做好了我的梦想才能实现。第三就是要有牺牲精神。

     

        我现在已经80多岁了,但是我还有梦想。中国虽然已经是一个航天大国,但还不是航天强国,我希望我能活着见到中国的航天员到月球上去,我对这个梦想的实现,非常有信心。

     

        杨利伟:我的航天事业梦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少年时期,还是步入青年,甚至到中年。我很幸运,我的梦想和国家的航天事业和民族腾飞能结合到一起。

     

        1998年,经过严格的体能测试和刻苦训练,我与另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10月,我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代表中国人进入太空,后来,我的队友也进入了太空。应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幸运的时代。在我们之前,戚发轫院士那一辈航天人,对中国航天事业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应该说,没有上一代人的努力,也没有我和我们这一代航天人今天的梦想。

     

        在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实现航天梦的过程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培育新的宇航员。所以,在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时,我想对青年朋友说,我们能够生长在这个时代,有这么多老一辈的人关心我们,应该更好地去珍惜。我们国家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当我们享受国家发展给每个人带来的这份荣耀时,我希望和你们一起去担当,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努力。

     

        李毅:我的航天工程师梦

     

        我是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来自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航天工程师。

     

        这个梦想源于高中60年校庆那一天。当年,高中的一位杰出校友——戚发轫院士,回母校作了一次生动的演讲。我发现,航天工程师是一份很好的职业,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长远计划,也需要更多的航天人才。做航天工程师不仅能实现我个人的理想,还能为国家作巨大的贡献。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航宇航学院。

     

        我家里的条件并不好,因为很多好人的资助,才上得起大学。这次能拿到1万元的航天奖学金,解决了我一部分的生活难题。从中我看到了全社会对航天事业的关注,这对我个人的发展,也是个极大的鼓舞。

     

        现在,我已经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早日实现我的航天工程师梦想,不给中国航天的前辈们丢脸。

     

        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