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曾经报道过《求是》杂志社所属《红旗文摘》总编辑、优秀援疆干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日报》副总编辑田百春刻苦工作、身患癌症仍念念不忘完成援疆任务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几天前,田百春在病榻上走完了自己47年的人生之路,他临终前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不许家人对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任何要求,希望妻子女儿能积极回报社会。田百春走了,把一个大写的“人”字留在人间。
田百春是一个把心交给理想,把生命托付给事业的人,从他的身上,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人生的价值。生病期间,他获得了“优秀援疆干部”荣誉称号,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朋友们心疼地说,再多荣誉又能怎样,他那么有理想的人,不该受那么大的苦。十几次的放化疗,他始终坚强乐观,坚信自己还能回到挚爱的新疆。作为老同事,笔者去医院看望他时说,您要先把病治好啊。他说,肺癌晚期的平均生存期是一到两年,我不想把这一到两年都放在医院里。对疾病、对死亡,他看得透彻,然而他依旧达观,这背后是多么强大的信念在支撑。在十年驻港和后来援疆的岁月里,他对事业的投入近乎痴迷。工作,还是工作,热爱,还是热爱,把生命交给事业,把火一样的热情交给事业,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朋友们都相信:他这一生,是幸福的。
曾经,典型人物的高大全让人们怀疑其真实性,常常想追问一句:真的有那么高尚的人吗?真的有那么纯粹的人吗?作为田百春的老同事、老朋友,我亲历了他忘我工作、诚恳待人、积劳成疾、积极乐观面对疾病直到去世的过程,我愈发相信了高尚的存在,愈发相信了精神和理想的价值。他把兵团同事们捐给他治病的钱,买了相机和录音笔,他说送给记者部的同志们吧,他们比现在的我更能发挥作用。无论身处何方、何种境遇,他总是那么谦逊、和善、温情。我去医院看他,道别时他举着输液瓶把我送了又送,一再叮嘱我别太累了,注意身体。新疆的援友春节前去家里看他,远远地就看见他略显疲惫的身影在小区门口,聊到兵团的工作,他开心得像个孩子。弥留之际,他口述留下遗言,感谢所有的人。在田百春身上,我们真正看到了超越个人得失的豁达与大爱。
精神和理想或许不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但足可以成就其高尚的灵魂,焕发高尚的正能量,让身边的人涤荡心灵、重新思索人生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