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以东17公里那片称之为“亚力干”的沙漠里行驶时,若不是随行的县委书记陈远华指点,还真没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海。它之所以被称之为“亚力干”,就因为它是洛浦县沙尘的源头,每年的大风从这里刮起,洛浦县立刻就笼罩在沙尘暴里。
3月下旬,正是新疆南疆地区沙尘天气最多的时候。用当地人的话说:杏花开了,柳树绿了,沙尘就来了。但当我们来到这片方圆10万亩的沙漠里时,没有看到沙尘,看到的却是一排排的树木、看到的却是鸡鸭欢腾的场面。来自各乡镇的植树大军,正在这里挥汗植树。
沙漠生态农业园区的诞生
洛浦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南沿,昆仑山北麓,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洛浦县因为毗邻沙漠边缘,耕地面积十分有限,20万农业人口仅有33万亩的土地可供耕作。2011年年底,当地有了让沙漠变绿洲的想法。想法有了,没有启动资金,全县各族群众被动员起来,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乡镇参与,农民受益”的指导思路,当地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和“不与农民争水、争地、争利”的原则,在这片沙漠里开始了洛浦县北京10万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当时我们连平整沙丘的机械设备都没有,只有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动员各乡镇农民参与其中,让他们首先看到利益所在,再开始开发沙漠。当年年底我们就搞好了平整沙丘、修建道路等基础性工作。最主要的是,我们请北京的专家来这里认真勘探,通过科学分析,专家们认为,这片沙漠下面的土壤成分十分有利于种植红枣等经济作物。这让我们有了信心,我们现在建成了3.1万亩集特色养殖、特色林果、特色种植、设施农业、定居兴牧于一体的沙漠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陈远华书记回忆着当初的艰难,指着眼前鸡鸭天鹅满园的场景说。
当初,一位名叫阿依古丽的女乡长带领全乡群众在这里植树,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却躺在地下睡觉。她问他:“我是个女人都可以整天在这里干,你作为一个男人就这么怕累吗?”一席话让所有人都笑了,乡亲们植树的热情更高涨。如今,她带领乡亲们栽下的树成活率接近100%,已长成一片绿油油的树林。
朱东华的小遗憾
推开吉力力·托乎提老人的大棚,再有十几天他的两座大棚里的西葫芦就可以上市了。灿烂的笑容挂在老人的脸上,一问才知,老人今年已是70岁高龄。“我以前没有种过大棚,县里把大棚建好了让我们种,还专门派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教我们种大棚。我现在种了两座大棚,都是今年一月才种下去的,按技术员的说法,我这一茬西葫芦就可获得2万元的收入,比原来在家里收入高多了。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条件。”吉力力·托乎提老人笑眯眯地说道。
在另一座大棚里,曾在和田市种植了8年大棚蔬菜的朱东华,承包了5座大棚。几天前,他套种的卷心菜已经上市,西红柿、辣椒等蔬菜丰收在望。“现在的大棚,前年还是沙漠,现在却成了我们收获希望的田野。现在种植大棚比过去节省了许多生产成本,因为政府已经帮我们建好了必备的生产条件,我还想再承包几座大棚,但没有了。”朱东华说,自己有点小遗憾。
在这片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附近,一排排整齐的住房已搬入居民,小院不仅有住房、养殖圈棚,还有搭好的葡萄架,车来车往的道路上,看到的都是挂满幸福笑容的农民。而在特色养殖区里,天鹅、鸡、鸭等特殊禽类早已肥硕满塘,曾经的沙漠也是红柳茂盛,谁也不会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海。
种活树,种好树
如今的欣欣向荣,离不开当初的艰辛。为确保苗木成活及正常生长,当地人想尽了各种办法,先在苗木定植后立即用瓦楞纸包裹主杆,然后利用芦苇、枝条等材料逐棵设置防风罩,最后分片设置防风网。同时,他们还在苗木间套种玉米、葵花等经济作物,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问他们为何这么艰难地种每一棵树?他们回答:这里不仅仅是沙漠,还是春季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方,夏季干热风对树苗的成活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为了种活树,种好树,他们在多年的与沙漠抗争中不断总结着经验。
县长阿力甫·阿不都力米提回忆说:“再造一个洛浦绿洲,是我们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美丽洛浦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你们现在看到的是今年实施的二期工程,有4.1万亩,现在各乡镇正在栽种树木,先把网格化的防风带建起来,再在网格中栽种各种经济苗木。相信今年年底再来这里,又将是一番新景色。”陈远华笑着说。
(本报记者 王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