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7日 星期三

    光明时评

    治理圈地关键是问责到位

    作者:徐 娟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7日 02版)

        国家土地总督察日前签发了《国家土地督察公告(第6号)》,公告显示,去年地方以各种名义违规设立园区、圈占土地的问题比较突出。为督促地方政府整改违法用地,国家土地总督察约谈了违法用地严重的11个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

        据了解,包括这次约谈在内,国土资源部已连续6年集体约谈了违法违规用地严重地区的政府主要负责人。与此同时,打击开发商圈地或变相圈地的政策法规也是一年比一年严厉。为何如此高压之下,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圈地还是屡禁不止、屡打不绝?

        受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现在房地产开发用地越来越吃紧。对一些地方政府而言,以建设产业园区为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既可以取得推进经济发展的“政绩”,又能获取不菲的财政收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对产业园区建设的投资商而言,他们也是在做只赢不输的“买卖”。正如某地一位投资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商所言,“文化产业项目我全赔了也无所谓,反正地拿到手了。地现在都不批了,借文化产业能最便宜地拿到地,以后土地的增值就能让我赚够。”

        违法违规圈地不仅人为制造了经济发展的虚假繁荣,也使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还助长了“土地腐败”,其危害显而易见。现在,不少地方政府仍然在吃“土地财政”饭,如果对圈地行为痛下杀手,不仅会伤了开发商这个运动员,也会伤及裁判员自身。在运动员和裁判员都是圈地受益者的情况下,期待地方政府真正执行国家关于打击圈地的政策法规,显然难以做到。

        治理违法违规圈地喊了多年,是到了“甩开膀子”的时候了。笔者认为,应当把气力放在利益调节和问责到位两点上。一方面,要通过利益调节限制地方政府的收益预期。土地本属国家所有,可以考虑逐步将大部分土地出让金收归国有,国家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增加市场供应量,从而达到平抑房价的目的。一旦地方政府失去拍地的冲动,在土地出让上没有太多的利益,再辅之以严格的监管措施,相信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态度和行动就更为坚决。

        另一方面,要通过问责到位提高政策法规的执行力。依据《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年度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的,要追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领导人员的领导责任,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直至撤职处分。但从过去国土资源部公开的土地违法问责情况看,无一人因此被撤职,不少网友直呼“力度过小”,“雷声大雨点小”的问责也使约谈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要保持土地违法整治查处督办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斩断官商利益的链条,真正让违法违规圈地成为“高压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