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6日 星期二

    2013,国家的钱怎么花?

    ——专家谈财政支出新走势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26日   10 版)

        预算是国家的“账本”,反映的是上一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和下一年度的财政收支安排。近日,修改后的2013年财政预算安排正式“出炉”,今年预算安排有哪些新亮点、新趋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保障、实现更规范的监督?这些问题都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就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2/3以上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已达国内生产总值4%,这是可喜的巨大进步。”谈及财政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如是说。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教育支出4132.45亿元,比2012年增长9.3%。

     

        “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说,预算是国家的“账本”,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2013年预算安排显示,中央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5712.5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3.5%。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40.54亿元,增长9.3%;医药卫生支出2602.53亿元,增长2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50.81亿元,增长13.9%。

     

        “从今年的预算支出结构看,政府对民生的投入保持增长趋势,也显示了政府职能在不断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指出,近五年中央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16.89万亿元,年均增长21.1%,占中央公共财政总支出比重稳定在2/3以上。“不仅如此,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及地方财政,也都体现了民生优先。”

     

        “从预算来看,2013年民生采购总量也将随之增长。”杨志勇分析说,接下来,良种补贴、农家书屋、保障房、市政工程、社区服务、文化下乡、中小学免费课本、校园安全加固、基本药物、养老服务、弱势群体救济扶持等民生领域,将继续成为政府民生采购的重点。

     

        管好老百姓的“养命钱”

     

        2013年预算有一大“亮点”,即今年在反映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三大类预算的同时,首次编报了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养老钱”。戴柏华介绍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全国范围内试编3年后,今年预算报告就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作了简要说明,附表中增加了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和结余预算表3张表。目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范围包括社会保险法明确的所有9项社会保险基金,同时初步形成了从编制、审核到报送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说:“首次编制社保基金预算,可以让社会各界对社保家底有更清晰的认识,既能对社保资金进行监督、管理,使之运营更加规范,也能有针对性地对各地社保提供财政支持,保证社保资金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财政部将着力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基金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强化基金预算监督。”戴柏华说。

     

        全部收支都要纳入监管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这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收支都要纳入监管视野,不光是公共预算,还包括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三本预算。”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

     

        面对越做越大的财政“蛋糕”,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全口径预算体系建设。从2011年起,我国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说,今年的预算报告,第一次披露了全口径预算的基本情况。“纳入预算管理,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时性就更有保障了。”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桓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财政预算的数额日益庞大,项目更加多样。为有效地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刚性约束,预算公开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专家指出,加强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亟须多方共同努力。“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预算法修订工作,并确定合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白景明认为。

     

        (本报记者 杨 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