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是中国老百姓最为憧憬的中国梦之一。近年来,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少子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多数家庭必将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一现状,“放开二胎”“调整生育政策”等呼声不断。但是,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吗?会不会出现人口激增、老龄化问题仍然未解的状况?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针对公众关心的诸多问题,记者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刘爽进行了采访。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1秒钟就有两个人步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行列。”刘爽首先指出,人口老龄化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最重要的人口趋势之一。根据国际标准,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7%或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时,这样的社会就被称为老年型社会或老龄社会。就全世界而言,我国在一只脚迈入新世纪时,另一只脚已同时迈入了老年型社会。
“人口老龄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方位、广泛、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老龄化后起步、但步伐更快又‘未富先老’的国家来说,挑战就更为严峻。我国不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却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刘爽解释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2000年已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同时也首次超过世界老龄化的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3。
“伴随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面临的另一个特殊挑战就是拥有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776亿,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2亿。”刘爽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出现,是生活质量提高、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社会福利改善带来寿命延长的结果。另外,生育率持续降低也是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这一因素的作用权重相对更大。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这么严格,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对此,刘爽直言:“那我们可能面对的就不是13亿人口,而是16亿、17亿……不可否认,过去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出生人口的持续、迅速减少,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老龄化的进程被大大加快,但这是底部收缩(出生人口减少)和顶部膨胀(以往出生高峰人口进入老年)两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爽认为,完善生育政策将有益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这是我们今天不做明天也要做的事情。但必须看到的是,这种改善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多生出”的孩子们还没有成长为劳动力之前,就要面对我国历史上从未面对过的庞大的养老问题。因此,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完善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与其将重心放在完善生育政策对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善上,不如多想想该如何积极适应和应对已经到来、并将一波接一波的老年人口高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生育政策不需要完善。”刘爽说,“即便是完善,也要从更好地均衡个体、家庭与社会在生育问题上的权利义务及利益格局,更好地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
此外,刘爽呼吁,应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环境,改变人们对老年人的态度。要看到他们不仅仅是福利的获益者,更是社会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还要从经济保障、社会福利、医疗保健、长期照料、法律保护等各个领域采取措施,使老年人都能够过上有尊严和健康的生活。
(本报记者 田雅婷)
链接
国际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态度发生变化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态度也有所变化,由以往主要关注老龄化可能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转而采取了更积极应对和适应的态度。联合国人口基金和国际助老会在题为“二十一世纪人口老龄化:成就与挑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老龄化是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一项成就,寿命延长是人类所实现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这一人口变化所带来的机遇是无限的,因为在社会和经济方面表现积极、老有所养且健康的老龄人口可以为社会作出无穷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