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5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时代呼唤“文化大片”

    侯光明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25日   14 版)

        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经过10年的努力,票房、银幕数量、产量等多项指标达到世界第二水平,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已基本完成电影大国的建设目标。即使在中美电影新协议的冲击下,国产电影在创作方面仍保持着积极活跃的势头,类型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一系列优秀的国产电影,对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与人文风貌进行了独特的文化表达:《一九四二》立足民族历史重大变迁节点,表述着影人对家国命运的深邃思考;《桃姐》、《飞越老人院》、《万箭穿心》、《搜索》通过对社会个体命运的观照,探讨城市化进程和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性的迷失与回归;《画皮Ⅱ》、《百万巨鳄》、《大海啸之鲨口逃生》借惊悚类型讴歌了人性的善良。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最近几年来,中国电影文化建构存在的问题随着电影产业的深化发展而日益凸显,总体低位运行的国产电影文化形象与电影产业发展势头之间仍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作为中国文化载体之一的电影作品,对外缺席威尼斯、戛纳、柏林这世界三大电影节的情况突出,作为国家“文化名片”的电影难以走出去;对内则是能够代表民族文化品格的作品尚显不足,优秀作品与市场回应之间尚有较大差距。这与我们大国地位,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与电影生产消费大国的地位相比,与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比,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显然是不相称的。电影业发展到今天,迫切呼唤具有深刻文化意义、对民族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对人性真善美进行审视的“文化大片”。

        “文化大片”不是一种电影类型,无论是商业大片、中小成本电影还是文艺片等,都可以是有文化的“文化大片”。“文化大片”所承载的,应是只有在中国大地上才能诞生的,具备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模式、展示中国气派、蕴含中国风格的美学体系。这一体系有五大要素,即符合主流价值、弘扬民族文化、秉承时代精神、顺应大众需求、展现国家形象。

        最近一两年,中国电影通过10年来产业的积累,正在探索“质”的突变。这个“质”,是民族电影树立民族品格、呼应民族精神文化需求的质,是民族电影亟须担负应对好莱坞影片强烈冲击的质,也是民族电影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质。但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到,在好莱坞大片的挤压下,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里,在日益成熟的电影产业形态中,中国不能仅仅靠偶然性大于必然性的中小成本“黑马”来拯救电影市场和电影文化。中国有着辉煌的文化遗产、辽阔的疆域、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样式、五千年历史文明、激烈社会变革的现实生活都为电影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

        “文化大片”需以艺术性为前提。艺术性不高的作品,比如低成本喜剧、恶搞电影,可以成为快餐时代的开心食品,但经不起时间考验,成为不了“文化大片”。与此同时,“文化大片”也不排斥“商业性”,真正的商业性是操作流程的科学性、技术的精密性、艺术的高水准、优质的人员素质等等。

        “文化大片”还需以专业性为基础。作为艺术的形式之一,电影的多元特征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题材上。作为故事片,主要侧重于它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作为其他片种,发展速度已经赶上故事片,这些新形式的片种不仅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更具有实用性,比如与游戏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游戏电影,正在兴起的微电影,以及广告功能明显的广告片、宣传片、公益片、形象片等等。在电影功能多样化的情况下,我们不是排斥更多的人参与电影,而是鼓励术业有专攻,只要以真诚的心态来做,以严肃的文化责任来做,那不管是做主旋律电影还是商业电影,不管是艺术片还是实验片,都能有所收获。

        “文化大片”还需以创新性为动力。电影是一种精神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特征就是“求新”“求变”,所以创新是电影艺术的根本规律。

        “文化大片”更需以品牌化为载体。电影品牌作为一个综合平台,可以为电影企业的发展提供最佳途径,是吸引观众消费的最佳名片。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