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美食美客”糕点房,这里是不少晚上下自习的同学每天的期待。
“第一次做蛋糕,因为料放错了、面粉比例不对、蛋清没打好,就搞砸了!但现在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糗事啦!”食品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张茹说,现在她们共8个女孩子,半年来在辅导员兼职业导师田晓玲的带领下,已经小有所成,“美食美客”已经成为同学们口中响当当的品牌。
受欢迎的职业导师
从2008年开始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全院学生中开始试行职业导师制。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每位职业导师最多指导20名学生。职业导师将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入学到走向就业与创业岗位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行职业导师制大大促进了学院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专业性和个性指导工作。
“‘美食美客’糕点房诞生于2007级新生的手中。现在这8个女孩子是我从八十多个学生里我精心挑选的,她们都来自农村贫困家庭,让她们体验创业也是为了让她们在生活和未来就业乃至创业中会有所收获。”既是班主任又是职业导师的田老师说,这些女同学除要自己投资购买原料外,其他水电、设备和场所由学校免费提供。
到目前,仅通过这个糕点房,田老师就已经带出了五届共50多名学生。
“这些孩子对于创业有兴趣,由于来自贫困家庭,懂得珍惜和报恩。走向社会后有同学站稳了脚跟。”
畜牧兽医系的职业导师赵希彦成功指导了学生创业团队-“朝霞牧业”。她指导的学生范闯在校学习期间充分利用基地进行创业实践,2008年毕业后就回到家乡葫芦岛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范闯兽药店。
推行就业与创业指导中的职业导师制,促进校园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红红火火。
职业导师的魅力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蒋锦标介绍说,积极探索职业导师制与辅导员制的有机结合制度,可以充分发挥职业导师作用,实现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角色转变,切实加强对学生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充分就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07年底推出的学院《职业导师试行办法》规定了职业导师要将职业指导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入学阶段负责帮助、指导学生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形成职业生涯设计方案。
——大一到大二学习阶段指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能力,进行岗位能力训练,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三毕业阶段(第5-6学期):积极联系相关行业有招聘意向的用人单位,指导学生尽量做到企业顶岗实训与就业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与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系,掌握相关就业信息,负责推荐所指导的学生就业。
职业导师的选聘的基本条件是:热爱农业高职教育事业,关心学院发展,热爱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好,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具有职业指导能力。原则上具有讲师以上职称。
职业导师每年选聘一次,实行学生和职业导师双向选择,以提高职业导师制的效果。
填平岗前岗中的职业落差
畜牧系是学校最大的一个系。系副主任鄂禄祥是一个养猪能手,也是兽医122班的职业导师。“职业导师在政治工作外,更要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普及专业知识,使学生获得丰富经验,培养效果更直接。”
同学们在课堂和现场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考核。“现在的大学生平均入学年龄越来越年轻,又是独生子女,猪场环境脏,对学生是一种锻炼。我们导师给学生做职业规划,平均三周左右跟学生有一次交流,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指导。大二到就业前这段时间学生学习方向和就业指导要求会更多些。”鄂老师说:“我们同时关注学生生活规范,要求到基地不能因为环境影响与平时在宿舍不一样。因为用人单位从毕业生良好的内务习惯,可以断定学生毕业学校的好坏!”
鄂老师在业内有名,好多企业愿意从他这里挑选学生,有的企业提前就介入了。
鄂老师说,职业导师不只关注学生的就业率,更关注学生的就业稳定率。学生现在谋个职业不难,但是由于对企业不熟悉,在与产业对接过程中产生疑难,我们职业导师就是帮助学生省去其间的波折。老板素质不一样,学生的心理不一样,职业导师的培养和引荐会使两者之间的对接更加有效。他说:“就是要填平学生岗前岗中的职业落差。”
学习不怕失败
冯少华和杨明兴等4位同学在老师指导下,从大二开始养了400只鸡、100只鹅,每人投资3000元。老家在锦州农村的杨明兴说:“虽然收入不高,但可以保本。通过实践和老师的指导,大家在养鸡创业方面积极性高,方向性引导效果明显。至于暂时的挫折可能是同学们对于养殖成本、市场动态、市场规模不了解吧!学习不怕失败。为此我们今年开始选修生态养殖、动物食品检验检疫、家畜普通病疫病防治、牛羊生产等课程,拓展学习领域。”
学生处长鲁风宇说,不少同学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习专业课,在岗位上发生的问题比课堂发生的多,忘记了老师对学习实习问题的提醒。
“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季节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定位,确定了“教育改变命运,就业成就人生”的就业工作理念。
目前,全院300余名专任教师都承担起职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外聘职业导师百余名。
职业导师制的实施使就业工作的“全员化”真正落到实处。从学生入学时对专业的了解、今后职业方向的确定,到毕业就业时就业单位的选择、就业协议的签订,乃至参加工作以后的重新择业、实用技术咨询等,职业导师与学生紧密相联,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成才。
职业导师制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学院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提高。从2006级学生开始,学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而且,由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早制订,不断修正,学生针对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重点加强学习、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后的人职匹配度更高,岗位适应性更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就成为公司的骨干。有的工作半年左右就走上中层管理岗位;有的在岗位上创业,除做好公司业务外,又在家乡开办小企业,带动亲朋好友发家致富。(本报记者 朱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