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2日 星期五

    影人相册

    让每个角色都灵魂附体

    章 旭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22日   15 版)
    电影《卧虎藏龙》海报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海报
    电影《断背山》海报

        这个温柔如谜的男人,又一次用镜头征服了世界。

     

        李安,李安。

     

        没有人知道,他还要带给我们多少惊喜,在美国的文化语境下,将“温良恭俭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诠释得这般精致。

     

        当得知自己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一向腼腆的他终于开怀。只是那眼神里,依旧漫溢着温雅。

     

        有人说,少年Pi身上,有他的影子。其实,对于李安,电影之路又何尝不是一次筚路蓝缕的漂流呢?他曾经说:“电影迷人的地方,就是迫使你把自己逼到快崩溃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些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很美的。如果你没有那种痛苦,没有把自己逼到那个快要发疯的地步,它就不会出现,你可以到那个地步是非常幸福的。”为着这份情有独钟,他度过了六年不知所终的岁月,他当家庭“煮夫”,写了很多剧本。然后,有了《推手》,有了《喜宴》,有了《饮食男女》。一场冰与火浇灌的梦之旅,就这么席卷而来了……

    “生活里面有好多的感受,痛苦、快乐,我好想与你们分享,可是我不能。” ——《喜宴》台词

     

        在处女作《推手》中,李安的审美味蕾已开始绽放出独特的触角。他将目光投向困惑中的人们。这种困惑的构成并不宏阔,不故弄玄虚,甚至并不错杂,更多的时候,只是社会的一个微末的创面。《推手》中的父亲练得一手臻于化境的太极,但这却像是一种反讽。太极蕴涵“平衡”的精髓,而父亲的到来却打破了儿子家的平衡。父亲与洋儿媳妇文化的隔阂,使餐桌这一传统家庭最熟稔的情感沟通场所变成矛盾集中喷发的场域。一边是父亲,一边是妻子,两难境遇让儿子陷入了一种胶着状态。最终,父亲妥协,为了儿子一家的和谐,住进了敬老院。所谓平衡,竟是一种退避。

     

        《喜宴》中父亲的妥协,有更多的无奈与悲凉。那场餐桌上的争吵,是影片情节的转折点,亦是全片情绪的爆裂点。伟同、男友和“妻子”之间暴风骤雨般的英文抢白,母亲在一边的不明就里,父亲的缄默,共同构成了一个吊诡的场。语言的鸿沟在这里折射的是人类关于理解的终极的隔绝性。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普世价值与私人情感,仿佛每一处人与人交往的际遇中,都有着巴别塔存在的可能。

     

        隔绝在《冰风暴》中的表达则更加残酷。那个冰风暴肆虐的夜晚,米基的死亡成为两个行将分崩离析的家庭最后的救赎。那是一个传统瓦解的时代,没有什么可以再为人们提供一种完整而笃厚的价值。在破碎的生活中,人们渐渐滑入了自己的异世界,甚至家庭聚餐也变成了一种浮泛的仪式,家族式的威仪与凝聚力不复存在。每个人都藏匿在不为人知的秘密里,本应休戚相关的人仿佛被冰雪围困了,在孤绝中听不见彼此的叫喊。影片的结尾,本在漫长的等待后看见儿子平安归来,泫然泪下。曾经的伤害与隔膜在这一刻仿佛被冻结。如此简单的宽慰与安抚,却拥有如此强大的情感力量。

     

        依然戛然而止,依然意味深长,依然李安。他让我明白,关于自我与他者的追问,是个永远的命题。

     

    “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一座‘断臂山’,那可能是最黑暗的部分,让我在拍摄时也经常感到害怕。” ——李安谈《断背山》

     

        李安的视角从未离开过人。无论是群体与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或个体与个体间的撕扯,向内窥探,终归是人与自我的撕扯。

     

        于是,李安在影像间渐渐完成了一次“由外而内”的温和转向。如果说,过去的李安更钟情于藉由集体性文化困惑中的一个片断,来诉说人与他人,与外在世界的难以交接。那么,《卧虎藏龙》之后的李安,便更加流连于对人性内部深渊的测度。

     

        人性,便是卧虎、藏龙,是人在直面自己时,所粉饰不来的情、性、灵、欲。亦如李慕白那句醍醐灌顶的话:“一切都是人心的作用。”“心”便是“本心”,彼时的玉娇龙,是那个刚烈的女子,但本心却是敞开的。这种本心更偏倚于一种感性的存在。于是,与本心相处的不同方式,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李慕白渴慕摆脱欲的纠葛,却又畏葸“至道”所遁入的空寂,他陷入了一种摆渡在心内和心外的漂泊之中。如何真诚地对待自己?无解,也注定无解。李安镜头前流淌出的温柔与节制,并不构成一种表达上的软弱与中庸,相反,他对人性最幽深的一面的洞察,总是冷峻,而又鞭辟入里。

     

        《断背山》则用一段明净雍容如涓涓流水的叙事,诉说着一场爱在禁忌与岁月之中的泅潜。电影中磅礴而旖旎的断背山,不啻为一处隐喻,它表征着一个“无法抵达的地方”。它甚至并不封存于Jack和Ennis的记忆里,而是驻扎在我们每个人的私人世界。而爱情,往往牵动着私人世界中最隐秘而柔软的一角。也许恰因为此,李安对于人性的探究,总执拗地藉由爱情这一切入口来完成。

     

    “当你接受磨难绝望时,神一直在看着你,给你一个休息的机会,给你一点提示,让你继续走下去。”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台词

     

        这样刚与柔、明与暗之间的交锋,不仅激荡于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亦洞穿于李安别致的叙事风格里。李安的镜头在沉稳下,暗涌着喷张的情绪和深邃的思想内核。这一张力,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故事的开头,是大量的铺陈。而当Pi开始了海上漂流之后,节奏有了转折。动物间的厮杀,Pi同老虎的搏斗,汹涌的暴风雨,静谧的食人岛,白天分分钟都萦绕着惊心动魄的气氛,而夜晚的海面又旖旎幻丽如甜美梦境。最后,Pi上岸获救后,老虎绝尘而去。故事若止于此,美则美矣,却有落入窠臼之嫌。可孰料,Pi又道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那个故事里,没有陪伴与希望,只有残忍的屠戮与赤裸的人性。这个故事如此振聋发聩,瞬间便将之前漫长而美好的记忆撕裂了。那所有的铺陈,叙述中的每一个关节,都被赋予了隐遁的命意。在反思之余,我不得不叹服于李安的叙事功力,他波澜不惊的电影语言,始终力有万钧。

     

        真相是什么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无须煞费苦心地证实第一个故事是幻象,它又如何隐喻第二个故事。最重要的,是影片的最后Pi对作家的提问:“两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个”,这是我们的选择。这些选择构成了我们重塑世界的视角,构成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和姿态。

     

        我想起《十诫》里的一则故事。小巴伯问他的姑姑:“上帝是什么?”姑姑把他搂在怀里:“有什么感觉?”“感觉到你的温暖。”“上帝就在其中。”这则小故事隽永而深邃的寓意,我深知自己终究参透不了。但读到它时,内心却那么温热地一动。没有人可以给上帝一个实存的解释,但人们可以感觉它——“温暖”,这就是它。

     

        信仰的根柢,是一种对于美好的感觉的信奉。善、爱、温暖、真诚……我们对于它们的眷恋,撑持着我们对其背后那超我的力量的信仰。这种眷恋,是一种赤子之心,亦是李安所说的“对纯真的怀念”。没有了这种赤子之心,神性亦无处附丽。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道:“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蔷薇于李安,是一种不泯的情怀。有人曾问李安,做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勇气。你要有面对自己、解剖自己、去面对观众的一种诚恳的勇气。勇气,是神明赐予Pi最珍贵的礼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