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实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12311”强基工程,即:以学习借鉴通河县“单位包村、干部驻村”经验为统领,建立有效的群众工作机制;推行社区和村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石和着力点,全面推广“中心社区”建设模式和“1+3+N”综合服务管理的两种模式;完善“大调解”、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和管理三大体系;强化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化、信息化的一个支撑;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向基层倾斜和流动保障水平的一个保障。力争用3—5年,建立起具有哈尔滨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夯实根基 实施“强基工程”
城管局干部鲍太平刚到通河县中兴村驻村时,村民们说:“用不着在这儿遭罪,给我们点儿钱、物就行了,这比啥都强。”当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办实事,驻村真正驻到老百姓的心坎上。鲍太平从小事做起,先对村民们最关心的村里的土道“动手术”,协调单位投入3万元买了一台刮道机,还投入六节水泥涵管,开始招标投工。修西王家屯到笪家屯的道路时,有5户是地头占道,白天钉好的桩子,第二天就被拔了,鲍太平就晚上到各家各户做工作,经过几个晚上连轴转的说服劝解,一名屯长率先拔掉了自家的占道青苗,接下来其他人也都退了回去,使得修路工程顺利完成。村民赞叹说:“自打建屯以来,从来没有一条像样的道,是城管局帮我们建起了康庄大道。”驻村四年,鲍太平对农民的生活情有独钟,农民兄弟常对他竖起“大拇指”!哈尔滨市像这样感人的驻村干部的故事还很多。
4年来,哈尔滨市通河县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理念,以“千名干部进农村、服务群众促和谐”为主题,通过8年包村、4年驻村,联系群众的“三同”工作法,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延寿县延寿镇也以推行化解矛盾纠纷联调联解的工作模式,把大量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这些经验做法的总结、推广,为实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基工程”提供了示范、引领作用。
解决群众困难 开辟新途径
“有事就找大老赵!”这是郊区富林乡德兴村村民们常说的话。大老赵是县财政局的驻村干部,他的名字叫赵义,驻村这段时间,他总开一辆小卡车来,时间不长,这车就成了村里的公车,谁家买东西就让他捎回来,要上县城办事,就搭他的车,遇到急事,就让他专程跑一趟,对村民们都是免费的。他总是乐呵呵地说,这是农民哥们儿跟咱不外道。2009年,赵义被派到富林乡德兴村驻村,三年多来,他热心为乡亲们改水、改路、改栅栏、改校舍和建广场、建路灯、建基地、建平安网……
近年来,哈尔滨市还不断创新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机制,推广“单位包村、干部驻村”经验,将群众工作贯穿于创新社会管理全过程。为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了市、区县(市)、街乡(镇)及社区(村)四级调解组织网络。全市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001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2882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人民调解员协会,先后成立劳动人事争议、道路交通事故、治安纠纷、妇女劳动争议、物业纠纷、保险纠纷等行业性调解委员会42个,形成了行业性调解与“三大调解”的衔接配合。2011年以来,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受理各类纠纷10368件,调解成功9917件,成功率达95.7%。
推进“两种模式” 夯实社区平台
南岗区的荣市街道办事处楼院活跃着一些两鬓斑白的长者,他们巡楼查院,维持社区的秩序,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难题,他们就是南岗区的网格化管理工作员。龙泰社区主任曹淑玉也身兼着社区的格长。2012年初,岑树林住院,孩子岑天意打电话找到曹主任说明自己无人照料,不一会儿,曹主任就把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了天意家里。此后每天清晨和傍晚,曹淑玉都拎着饭菜去照顾天意。她还时常送衣服、鞋子和学习用具给天意,天意亲切地叫她“曹妈妈”。”
结合实际,哈尔滨创新推出中心社区建设模式,2012年投资2.92亿元,新建千米以上的中心社区30处。目前,全市共建成千米以上中心社区公益用房65处,按照在每个街道建1处中心社区的目标要求已完成59%。在推行农村服务管理模式方面,哈尔滨市推广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1+3+N”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引领、凝聚作用,解决了让农民组织起来和由谁来组织的问题。该市还建立了经济合作社、农民工会、便民服务站三个平台,组建并发挥好各类经济组织,专业合作、协作组织的作用,实现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社会组织、综治维稳组织的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293个村推广了“1+3+N”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推广率为20.5%。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哈尔滨市建立了社区“法律诊所”,全市两级法学会充分整合社会法律资源,与哈市10所高校法学院紧密合作,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与街道、社区共建了174家社区“法律诊所”,成为源头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和“缓冲带”,累计为3万多名群众提供了法律服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381件,调处信访积案886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