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9日 星期二

    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父母为何“逼婚”

    胡轩逸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19日   12 版)
    CFP

        “剩男剩女”,在没有恶意歧视的语境中,一般指到了适婚年龄却尚未结婚的青年男女。按照我国现行《婚姻法》,女性年满20周岁,男性年满22周岁,方可合法结婚。一般而言,年满25周岁还未结婚的女性,年满27周岁仍没结婚的男性,即可称之为“剩男剩女”。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男女两性法定的结婚年龄和通常划分是否步入“剩男剩女”行列的年龄界限相差两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进入青春期后,女性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通常情况下快于男性。为了让结婚的双方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上尽量保持一致,于是做了如是规定。

        剩男剩女为何出现?大家首先会归结为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经济能力也大幅增强,同时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整个社会性与婚姻观念的开放,医疗、收养与养老等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健全——这些都使得适婚女性在择偶、结婚、性、生育、养老等方面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这些自主选择权让女性对择偶与结婚变得更为挑剔。

        今天,我们更想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进化心理学是心理学和进化论结合的新兴科学。自上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成功揭示了人类社会许多纷繁复杂的现象。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的装置,是由千万年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处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今天,除去学科意义,进化心理学被认为是一种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

        人作为动物,遗传基因、生育后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强大的本能。而家庭的生育潜力基本在子女身上——父母的生育能力一方面会逐渐衰退,另一方面父母总会死亡。因此,为了延续家族的基因,父母很难选择不去促进和控制子女的生育,特别是对保留生育能力时间不如男性长久的女儿——因为女性有绝经期,而男性在进入青春期后,理论上一直到死都有生育力。面对适婚但迟迟未婚的子女,父母就本能地想要催促子女尽快结婚,然后合法地生儿育女。

        在进化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就是亲子冲突,即父母和子女的冲突。亲子冲突有很多种,比如断奶,但在结婚这件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父母总希望子女尽早结婚,但子女却总不愿早结婚。对父母来说,子女早早结婚,有利于父母的基因更快地传递下去。但子女却为了自己的种种利益,普遍倾向于不早结婚。因此,亲子冲突的“催婚”甚至“逼婚”就产生了。

        父母对子女的催婚压力,往往更多地施加于女儿。就如我们前面所说,这是因为女性的旺盛生育力时长要比男性短很多;并且年龄越大的女性,生育的价值越低,因而被男性选择结婚的可能性就越低。正是基于这样残酷的生物学压力,父母不得不催促女儿尽快嫁人。“老姑娘”不但会连累父母的社会声誉,并且会影响父母的遗传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独生子女普遍的时代,家有独女的父母,全部遗传利益都寄托于独苗女儿。因此,独女的父母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催婚也就更迫切。

        其实,放眼全球,“剩男剩女”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催婚也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世界难题。面对父母的逼婚,外国“剩男剩女”们纷纷出奇招应对。在美国,年轻人会买假结婚戒指蒙骗父母。在英国,年轻人求助“内政部逼婚事务组”。而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正在计划立法,父母逼子女结婚可能最高判入狱7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