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大学副校长苏姗·魏格林-施韦德策克教授是奥地利著名的汉学家,是个大忙人。对她的采访时间变动了几次,终于如愿。
谈到中国两会及欧洲对中国新领导人的期待,教授坦言:一希望中国稳定;二希望中国继续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她说,中国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发展一直以经济发展为主导,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今后还要继续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在给中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分配和环境问题等。
欧洲解决分配问题的做法是提高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水平,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利益再分配的工具。欧洲的社会保障体制,表面看是通过全体在职人员缴纳税费维持的,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在“扛大头”。因为按同样的百分比,中产阶级缴纳的税费远高于低收入群体,但享受的服务却是一样的。她注意到,中国政府正在力推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但只靠政府预算是不够的,必须有中产阶级参与,让他们按收入比例缴纳社保费用。否则,社会保障水平无法提高,贫富悬殊也解决不了。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要依靠他们。如果他们觉得自己付出多了,得到少了,就会渐渐失去对政府的“认同感”。这是欧洲各国目前的普遍现象。
许多欧洲人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寄予很大希望。经济发展如何与环境和谐、与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西方工业化进程的最大区别是,从能源到原材料,现在各种资源都紧张。如果中国还走西方的工业化道路,无疑会“不通”。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想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她说,了解中国的欧洲人都希望中国稳定。如果中国经济发展受阻,对全世界都不利。奥地利央行行长曾说,按历史经验,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分三个阶段,即由“金融危机”引发“实体经济危机”、再引发“财政危机”。全球应对上述危机采取的措施,均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为基础。如果中国经济发展受阻,目前还很疲软的世界经济复苏可能夭折,我们可能重陷危机。有鉴于此,欧洲人希望中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是由衷的。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本报维也纳3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