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是两会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据媒体近日报道,因为母亲下肢不能动弹,三年来,湖北秭归农民工谭学军背着母亲辗转不同工地艰难打工,历尽艰辛。他曾想过把母亲送到养老机构,但公办的不接收,私立的自己又负担不起。“最孝农民工”的孝行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当下让人心绪难平的养老困局。
面临同样困惑与挑战的,不仅是中国农民延续千年的“养儿防老”传统,还有眼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企业事业养老金双轨制,乃至养老机构不足、社保基金安全运营等诸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曾表示,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当前,我们正在快速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12%。与此同时,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此都表现出某种准备不足。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养老制度覆盖面不够,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依然停留在自力养老阶段,缺乏基本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在已覆盖人群中间,也存在差等与不均,这种不公平、不公正已成社会隐痛。
当此之际,政府应该从制度入手,尽快解决养老制度覆盖不足以及公平缺失的问题。不仅要解决不同人群的养老金并轨难题,缩小乃至消弭企业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收入差距,还要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亿万农民养老问题纳入到政策的视野,加速农民养老的社会化进程。
这其中,巨大的公共财政投入是一个方面,而制度层面的合理安排、兼顾公平,也十分重要。比如,“老干部活动中心”是不是能够惠及所有老年人?又如,公费医疗资源是不是也可以逐步开放?还有,公共养老机构是不是也应该放眼长远增加供应?
而所有这些涉及制度方面的设计安排,既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立足于民族的永续发展来进行,也要有勇气破除既有的利益格局,不能听任其持续固化,继续占有全民所有的资源。不能因为部分人群的利益而损害全民的福利,从而错失宝贵的历史机遇。
此外,社会力量的介入或将是对政府投入不足的有益补充。不能简单地把人口老龄化当成发展的包袱,而是要将其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发现其中的机遇所在。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要特别警惕那种动辄就强调产业化的倾向。急功近利,不仅会毁掉产业,也会毁掉事业。
一个社会能够良性运行的秘密,在于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到自在,让老人都能“老有所养”,就是让他们保持有尊严的自在生活。人人都会老去,我们不能只看到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更要使温润的阳光能照到所有苍老的面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