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人中就有一名慢性肾脏病患者
当前,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达10.8%,普遍性与糖尿病相当,但公众知晓率仅为7%。由于该病起病隐匿,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不易被早期发现,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肾脏已经发生损伤。专家指出,当前,慢性肾脏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北大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王梅介绍说,正常人体有两个肾脏,“个头”不大,功能却很强。它们不仅能清除人体代谢所产生的毒素,而且还在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肾脏还能分泌一些激素,调节人体血压,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等。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原因很多,而且,相当多的患者预后不佳,其中一部分就会转变为慢性肾脏病甚至肾衰竭。
王梅指出,慢性肾脏病患者中,1%—3%将转为终末期肾脏病,即尿毒症。他们需要接受透析或移植治疗,每人每年至少要花费8万元左右治疗费。乱服药物、用药过多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重要因素,包括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草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还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菌素等,如去痛片、扑热息痛等,都可以引起急性肾损伤。
八个“求救信号”不能忽略
北大人民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隋准提醒广大公众,当肾脏出现损伤时,人体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此时千万不能忽略,应尽快就诊。
信号一:没力气。肾功能不好时,很多废物难以从尿里排泄出去,会出现精神不振、疲劳、乏力等感觉。
信号二:水肿。慢性肾脏病的患者由于肾脏排泄功能下降,肾脏分泌的激素紊乱以及尿蛋白的流失,出现水钠潴留,造成眼睑及双下肢浮肿。
信号三:胃口不好、恶心呕吐。慢性肾病患者会出现多种消化道症状,尤其是出现胃肠道水肿后,常有不思饮食、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肾功能衰竭时,血中尿素氮增高,在肠道中分解为氨,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恶心、呕吐。
信号四:小便有泡沫。如果蛋白质从肾脏漏到了尿里,尿就会起许多泡沫。
信号五:排尿量不正常。健康人每天排尿4—6次,尿量约1000毫升—2500毫升,如果尿量过多或过少,或者起夜次数过多,就应引起注意。
信号六:尿蛋白和红细胞尿。尿常规检查显示有蛋白或红细胞,很可能是肾脏病的表现,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信号七:贫血。肾脏除了有排泄废物等功能外,还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造血,因此,贫血也是肾功能损害的一大信号。
信号八:高血压。高血压可以引起肾损害,肾脏病也会导致高血压,因此,当青年人出现血压升高应特别警惕。
透析并非越晚越好
当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时,一般采用透析治疗。但是,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透析越晚开始越好。北大人民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赵慧萍表示,透析时机过晚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应选择合适时机开始透析治疗。
赵慧萍介绍说,透析治疗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透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腹透则是一种居家的透析方式,有手工透析和机器透析两种。
“在透析方式的选择上,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来决定。”赵慧萍解释说,血透和腹透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可以相互转换。当由于腹膜炎、超滤衰竭等导致腹透失败时,可以转为血透;当患者由于无法建立血管通路而无法血透时,可以转为腹透。此外,有些患者认为腹透不充分,其实,研究表明,腹透和血透患者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只不过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适合腹透。腹透患者需定期进行透析充分性测定和腹膜功能测定,以便及时调整透析方式。
(本报记者 田雅婷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