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其内涵和外延得以拓展和丰富,代表委员从各自角度阐述内心期许,点线交汇,绘成一幅壮阔的图景。
这幅图景应该是怎样的一番面貌,落点在哪里?笔者想起了“健康”的概念。按照一般的理解,健康就是无病无灾、体检各项指标正常。但世界卫生组织有过如下的界定:“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位一体,相互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才是健康的完满状态。借用这样的表述,美丽中国也不单纯是自然生态上的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绿意盎然,还包括人文生态上的诚信向善、公平正义、文明和谐。
环境保护与建设美丽中国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人文力量也是如影随形。比如,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声讨与鞭挞,对环境保护典型的关注与颂扬……文艺作品不曾缺席,它们多数拥有整体生态的意识,将人视为和山川海洋、花草树木地位相同的自然物。环保意识的确立,需要法律条文的震慑,也需要人文力量的滋润与培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力量始终在为环境保护事业的有效推进“保驾护航”。
进一步探察,美丽中国不仅要追求视觉上的养眼、身体感受上的舒适,还需要灵魂上的愉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里是否有绿地、是否有鸟声、水流是否清澈、空气是否新鲜,直接关乎建设美丽中国的成色与实绩。而人文环境是潜在的,无形地贯通于天地之间,影响着人的行为与观念,关联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自然环境的建设需要人文环境的参与,自然环境建设的成果需要人文环境的巩固。
美丽中国之美,包括文化之美、人文之美。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在建设“魅力中国”。炼就一个国家魅力的元素,难以简单框定,但人文的吸引与感召应该视为关键性的选项。人文力量并不玄幻,而是可以感知的。当前,在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形象是否美丽与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个国家的鲜活名片,言谈举止之间携带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密码与人文信息。
如果说美丽中国是一幅画,作者就是每一个中国人。手中的画笔应该描绘出什么样的线条,涂上什么样的色彩,一笔落下了,对整幅画作而言是加分还是减分,值得每个人慎重以对,更值得每个人在平常的日子里认真涵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