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4日 星期四

    4%之后的教育新期盼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4日 08版)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砖店镇凯旋双语实验学校留守娃围在一起上网学习。赵学风摄/光明图片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达到4%,这是1993年首次提出、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达到的教育投资目标。许多代表委员纷纷指出,政府在制定政策、分配教育资源时应注意更加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而记者在基层采访时也听到了广大群众在“后4%时代”对教育的新期盼。

    河南:应尽快建立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针对不少代表委员提出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校长李涵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一直是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校长,面对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现状,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改变师生在校生活状况。作为一所承担着国家、省级多项教育改革和实验任务的学校,我们在2004年就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全省率先取消了早读、晚自习和节假日补课。有家长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初中三年下来,我们比其他学校少上了一年半的课。在学生平均成绩居于前列的同时,我校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大大降低。我们希望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取得优异成绩,而不是满脸倦色地争第一。”

     

        谈及对今后教育改革的期望,李涵说:“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建立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业成就和学校办学质量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客观体现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下,还区域内公众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的知情权,改变对家长、学生口口相传的主观评价状态,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乱抢优秀生源、群众争相择校的状况。”(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郑州3月13日电)

     

    湖南:从“勒紧腰带”办教育到“荷包鼓了”出人才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也前所未有。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彭时代用“勒紧腰带”和“荷包鼓了”,形象地道出了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变化。“我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已经30多年了。以前办教育是‘勒紧腰带’,千方百计省钱来培养学生,尽管如此,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人才培养中闭门造车的成分很多。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对地方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大,我们明显感觉到,学校的‘荷包’鼓了,办学的底气也足了,能够购置前沿的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每年花钱带着贫困生到经济发达地区找工作。财政投入的增加,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作为高校办学者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用在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上,才能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彭时代说。

     

        湖南理工学院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基地指导老师陈松告诉记者,现在体现高校办学质量的硬指标,主要是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够走出校园后发挥所学的一技之长,更好地服务社会。陈松说,如果把高校比作是小溪,那么企业就是广阔的大海,培养学生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在小溪中涉水,更要让他们到大海里去游泳。针对一些高校培养学生还沿袭过去从课本到课本的老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能力、重传授轻应用,造成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

     

        “两张皮”的现象,陈松说,应对这一问题,需要有多重思维,多考虑从教学阶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应把压力转移给社会或企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自信地走入社会,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长沙3月13日电)

     

     辽宁:让每个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到公平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沈阳市宁山路小学的何小涛老师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感到既振奋又责任重大。”

     

        两会中关于教育均衡的讨论也引发该校教职工的热议。该校党支部书记孟伶俐说,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大投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这是全民之幸,更是教育工作者之幸。一年级九班班主任薛薇薇告诉记者,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我们既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又要办均衡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公平。(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 本报沈阳3月13日电)

     

    广西:需要更多优质惠民教育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县长王少荣告诉记者:“教育,一定要让各族老百姓满意。少数民族地区要在2020年同步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办好优质的惠民大教育,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的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过去这里的教育资源分布极其分散,办学质量不高,后来,县里结合少数民族山区的办学实际,实施了必要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的强调力度前所未有。而教育惠民是最大的民生,实现均衡教育是少数民族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只要政府下决心,想办法,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完全可以实现。”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委、副县长石修雄说。

     

        如今,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小学从2005年的145所缩减为2012年的67所,初中由2005年前的14所缩减为目前的两所,10个乡(镇)的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基本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就读。县政协委员、县初级中学高级教师梁结告诉记者,集中办学后,教学条件大大改善,老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上来了。“虽然离家有点远,不过每个月我都可以领到交通补贴。”来自乐江乡宝赠村的学生吴靖玲说。“我们的学校像花园,是学园,更是家园。”来自伟江乡的学生杨柳洁说。

     

        对于办好优质的惠民大教育,山区干部群众依然充满期待。龙胜县民族中学校长兰忠华告诉记者,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加大寄宿制中小学校的建设力度,实实在在地提高少数民族山区的教师生活,促进城乡老师和其他教育资源的互动交流,还要切实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素质。(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周恩平 本报南宁3月13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