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政协情怀、奉献政协事业。”贾庆林在本次政协会议开幕式报告中的这句话,初听似平常,再品有深意。
重点在“政协情怀”。什么是政协委员应有的情怀,一个有此情怀的人又会如何作为?
答案,就在会场内外忙碌履职的委员们身上。
“我是带着老百姓沉甸甸的嘱托来的。”拿着今年的四份提案,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委员笑得温暖;“如果没调研,绝不写提案!”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戴秀英委员说得干脆。走近委员,几乎每个人都有几个感受深刻的民生故事,几乎每份提案都出自一次次深入实际的调研走访。
“政协情怀”,当有为人民代言的热诚。人民政协,因人民而团结,为人民而发声,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身为政协委员,应深知肩上责任:一旦站上了政协的舞台,就必须倾听民意、汇聚民智,而非疏远群众、不闻民声。
“发牢骚的少了,提建议的多了;说空话的少了,支实招的多了。”这是不少委员对近年来讨论情况的评价。“指出问题重要,给出解决办法更重要,向这样的真知灼见致敬!”这是科技界新委员尹镇龙学习往年优秀提案后的心声。“提建议、支实招”,六个字,说易行难。
“政协情怀”,当有为家国建言的理性。一条几百字的建议背后,是准确把握问题关键的能力;每个富有操作性的“实招”,都离不开深入的思考、仔细的研判、科学的预测。这些都需要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更需要积极有为的务实态度。否则,一味强调现实之不足而无建设性意见、可行性方案,只能止于抱怨,流于空谈。有为才能有位,政协委员的作为,集中显现于此。
“政协情怀”,当有履行职责“全年无休”的自觉。“不做‘十天委员’,时刻把职责记在心间。”总有老委员这样谆谆劝勉新委员。“准备提案应贯穿全年,每年会议结束之时,就是新一年提案的酝酿之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委员十年如是。的确,政协委员的身份不只在两会期间“激活”,履行职责也不依赖扬声器和聚光灯。两会为代表委员搭建了沟通展示的平台,要想在台上高质量地传达建议、促成民意与政策对接,离不开平时的“走基层”“访民生”“接地气”。“诚于中”,方能“形于外”。(本报记者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