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2日 星期二

    “青山绿水”是最大的民生

    ——对话南京市政协主席沈健委员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2日 11版)

        记者见到沈健委员,谈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话题,他饶有兴趣。“老话题了,但必须常谈。”沈健说,“正如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的,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记者:您觉得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居于什么地位?

        沈健:7日上午,李克强同志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贵州不仅要跨越发展,更要转型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把住环境标准。我认为,严把环境关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贵州,更适用于全国城市的发展。

        没有生态,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的根本。经济上去了,群众更期待的是环境改善,因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我们在听民声、解民忧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青山绿水”是最大的民生。

        记者:对于“产业转移要把住环境标准”这一点,南京是如何做的?

        沈健:举个例子,南京栖霞区是靠重化工产业发家的,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汲取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制约了栖霞的长远发展。于是,栖霞转变了发展思路,靠技术升级、吸引人才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轻装上阵,同时更强调还生态本来面貌,上世纪末便启动传统化工生产企业搬迁工程,燕子矶地区60家化工企业已关停50多家,并对原厂址进行了生态修复。

        从栖霞看南京,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贯穿着“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江宁区去年下狠力关闭了49个露天采矿宕口、100多个砖瓦窑。如果这些废弃地能像江宁牛首山一样发展文化旅游绿色产业,带来的必定是可观的绿色经济效益。

        记者:以举办青奥会为契机,南京正大规模治理生态环境。有人质疑,南京的生态工程是否将随着青奥会的结束而停止?

        沈健:南京以办盛会为契机进行的环境治理绝非“应景文章”,是要借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长效。

        今年1月,南京持续了22个污染天,这给政府职能部门敲响了警钟,我们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包括对全市建筑工地进出场地车辆不冲洗等问题严抓严处;对能耗10万吨以上的前25家企业,制定每三年“控煤”削减目标;实施车牌号限行;规定绕城公路内不得新改建工业项目等。但是,生态之事,不在一时在长久,仅有应急举措是远远不够的,更需重视长久治理之策。

        记者:环境治理,如何长效?

        沈健:我认为,完善区域高位协调、联防联治机制是重点,法律、政策、制度要共同推进,相关法律政策要完善,执行上则有必查,执必严,违必究。

        其次,监督考核机制要清晰,并需严格执行。前不久,因未及时完成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南京7区县、4家单位、11名第一责任人被给予告诫的问责处理。在降尘等其他方面,南京将沿用这一做法。

        同时,要唤醒全社会的“生态自觉”。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不仅要靠宣传,更要保障其知情、参与和监督权,问题要晾出来,好做法要推出去。

        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是我所期盼的,也是大家期盼中的美丽新南京。(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