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日前发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我国内地仅有的进入前100名的学校,分别排名第35位和第45位,比去年略有下降,两校去年的名次依次是第30位和第38位。
名次下降的不只是清华、北大这两所中国内地学校。日本一直是东亚地区入围前100名大学最多的国家,共有5所,但排名均有下降,东京大学由去年的第8位降至第9位。英国今年有9所大学进入前100名,排名都略有上升,但从2011年至今,已经有3所英国大学跌出了前100名。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认为:“没有不变的排行榜,因为没有变化,就没有人关注,就没有排行公司的效益。排行中,相差50位或100位,有本质区别。相差三五位,虽有感官上的差别,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自2011年由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举办以来,渐渐地与同样由该副刊举办的世界大学排名一样,受到多方关注。
声誉排行榜之所以要举办,按主办者的话说,是对世界大学排行榜的补充。在2012年10月6日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北京大学列在第46位,清华列在第52位。显然,就这两个排行榜而言,简单地议论北大和清华究竟谁排名靠前,谁比谁更强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没有意义也可在其他大学的排位上看出。在2013年声誉排行榜上名列榜首的美国哈佛大学,却在去年10月6日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名列第4,而当时在大学排行榜单上名列第一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却在2013声誉榜中仅列第11位。
声誉排行榜的评判标准强调高校的品牌价值,反映各高校在吸引人才、商业投资、科研伙伴等方面的竞争力。这些方面恰恰是由一些动态指标来决定的,哪个学校当年做的好一些,立即就在指标和口碑上有显现,毕竟声誉排行榜邀请的是全球知名学者来参与投票调查,今年参与者达到1.7万人。
而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排名依据,不是吸引人才、商业投资、科研伙伴,而是研究、教学和知识转移这三个硬性指标。从去年开始,还减轻了大学名声和历史遗产在过去占到的权重比,将五类衡量参数及权重设定为:授课(评估学习环境)30%,论文引用影响(测算研究影响力)32.5%,研究(包括数量、收入和名声)30%,国际师资和学生以及教师和学生比例5%,工业收入(测算知识转移)2.5%。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哈佛大学为何在2012年“拼”不过加州理工学院了。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编辑菲尔·贝蒂认为:“中国高校或许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力度,包括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增加外籍教师数量、吸引更多留学生等。”对此,洪成文说:“这是问题之一,但不是主要问题。相反,贝蒂可能不知道,中国顶尖高校在吸引外国专家和留学生方面,有很多大的动作,比如千人计划等。”
洪成文认为,与其纠结于排名,还不如看看那些始终在排名榜上强势的大学是如何办学成功的。“美国在大学排行榜中独占鳌头,主要因素是美国大学的财政自主意识和财政资助能力较强。美国大学积极发展社会募捐,然后对募捐及校产进行组合投资。募捐和基金投资所得,为美国大学积累了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基金,大学财政资助能力因此而大大增强。大学因为财政能力增强而获得代际发展能力,同时,大学对政府的财政依赖度下降了,依附性也降低了。”
(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