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6日 星期三

    国是聚焦

    7.5%、3.5%意味着什么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6日 09版)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和《政府工作报告》

    设计/制图:周华 邱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这两大预期调控目标的制定主要出于哪些考量?实现这些目标存在什么困难?两会代表委员从中又读出哪些经济发展的深意?

     

        结构性的减速,是为了走得更好 

     

        【背景】最近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让公众对“绿色发展”的紧迫性有了更多切身感受。各地的“GDP情结”正在淡化,经济增长由“快”转“优”的期待跃然眼前。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代表:

     

        过去5年是中国发展史上很重要的5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由过去30年10%以上的增速,到这几年逐渐下滑,到去年的7.8%,今年的7.5%。这是一个趋势性的变化,结构性的减速,中国走到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为什么说是结构性?过去是高劳动力、高资本投入,而今在逐步放缓;过去是工业化加快推进,制造业发展尤快,现在产业结构更强调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所以经济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放缓。

     

        对于放低了的经济增速,我们要做长期准备,接近10%的增长率近阶段不会再有了,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会保持在7%到8%之间。如果再高就会引发通货膨胀风险,生态环境也不允许了。

     

        城镇化是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但城镇化的目标、路径都要认真设计。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待城镇化,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注重走更高层次的工业化之路,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7.5%,“仍然是较大经济体中最高的” 

     

        【背景】多年来“领跑”经济的发达省市如今“甘居人后”——前不久,北京、广东、浙江宣布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为8%,上海则为7.5%,明显低于“十一五”期间的增速目标,在全国“垫后”。对经济增速“踩刹车”,既是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倒逼”所致,也是主动调控使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委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该目标水平与2012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完全一致,这也是我国连续第二年将增速降低,先前这一指标曾连续7年设为8%左右。不过,从国际横向比较,这一增长水平仍然是较大经济体中最高的。

     

        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7.5%的目标是必要而适宜的,体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延续性和主动性。当前,我国制造业产能较大,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劳动力总量仍然较大,必须优化配置各项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为增就业、惠民生提供良好条件,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环境。

     

        没有设定更高的目标,旨在引导各方面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工作重心聚焦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当前全球经济依然处在艰难复苏过程中,但总体表现预计会好于去年;从国内看,我国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方针,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总体而言,实现7.5%的增长目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3.5%,成果显著,隐忧犹存 

     

        【背景】3月5日,家住北京崇文门的张女士下班后去超市买了趟菜:“韭菜一斤三块多,茄子四块五,比过节期间便宜了不少。”随着天气转暖,连续3个月上涨的菜价已然回落。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蔡继明代表: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一直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去年我国物价涨幅回落至2.6%,抗通胀取得重要成果。今年将目标设定为3.5%,低于去年4%的预期调控目标,体现了政府对稳定物价工作的重视,也为政策调整预留出一定空间。

     

        但同时,今年通胀形势也不容太乐观,一是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二是我国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农产品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

     

        应该说3.5%的物价涨幅目标并不太高,如果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居民收入的增速与GDP保持同步甚至更快,百姓对物价提升的承受力也会相应增强。现实问题是,居民日常生活压力不仅来自日常消费品价格,更主要来自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大额开支。这些因素在CPI中体现不明显,却增加了家庭负担,导致居民在日常用品消费上敏感度较高。

     

        因此,物价问题不是孤立的。只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切实解决好“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价问题。

     

        (本报记者 温 源 李 可 郭丽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