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5日 星期二

    第一书评

    雷锋精神 影响一个时代的风尚

    ——《中国榜样:永远的雷锋》丛书评介

    作者:冷 宽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5日 15版)
    《中国榜样:永远的雷峰》丛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资料图片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发表。从此,学雷锋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引领了一代社会风尚,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0周年的时候,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辽宁省雷锋研究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联合策划推出大型丛书《中国榜样:永远的雷锋》,回顾了50年学习雷锋的历程和经验,从理论上研究雷锋精神的价值和传承,意义重大。

        50年全国学雷锋活动,有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一般说来,从学习方式上看,从开始模仿学雷锋到比较自觉地学雷锋,从走向社会做好事重点转向本职岗位学雷锋,从弘扬雷锋精神到传承雷锋文化;从学习范围上看,从军内走向社会,从部分地区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外,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空,这中间尽管也出现过曲折,但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一直方兴未艾,从未停止过。雷锋精神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学雷锋活动也逐渐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模式。

        从50年学雷锋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我们学习雷锋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这个问题,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观是人生哲学的总开关,世界观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会像雷锋那样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0年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彰显了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经过50年的学雷锋活动后,问起有关雷锋的事迹、雷锋精神的实质,仍有许多人不甚了了。这就促使雷锋的战友们、传人们和长期坚持研究雷锋的学者们有了一个共识——组织起来,为全国的学雷锋活动做一点事情:一是还原雷锋,把一个真实可信的雷锋的光辉形象奉献给人们,使更多的人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雷锋的一生是平凡的,谁都可以学习雷锋;雷锋精神是伟大的,谁都需要努力,才能把雷锋精神学到手。二是集50年研究成果,把理论层面上对雷锋新的认知告诉人们,使人们从中悟出道理,鼓励人们都来做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三是针对不同人群,力求不同的人群都有符合自己职业和岗位的阅读内容。这就是本套丛书的缓起。

        丛书《中国榜样:永远的雷峰》具有以下特点:内容详实,旨在弘扬雷锋精神,侧重于研究和宣传精神。如“研究系列”中的雷锋精神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关系;党员干部如何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等等,属于比较高端的读物;“榜样系列”挖掘新的资料,根据党的最新精神,介绍雷锋精神,反映雷锋价值观,从成年人到中小学生均有阅读对象。是从新的角度,结合实际,贴近百姓生活的新的雷锋读物。“学习系列”、“传承系列”主要解决怎么学雷锋,为什么学雷锋,学雷锋对个人对企业组织成长进步的紧密关系。本套丛书具有权威性。雷锋身边的战友、培养雷锋的领导干部、看着雷锋成长的亲友直接参与写雷锋,是用第一手材料叙述雷锋,其中还纠正了社会上对雷锋不恰当的传闻,还原了雷锋的真实性,维护了雷锋精神的纯洁性。总之,这是一套既用多种形式全面地介绍雷锋事迹、系统地多专题研究雷锋精神的书籍,又是注重研究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对当前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和对策的读物。

        丛书《中国榜样:永远的雷峰》是一套具有一定理论创新、内容创新、体系创新的著作,是50年研究雷锋的成果,是一套值得收藏和系统研读的作品。为指导开展学雷锋活动、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雷锋精神提供了平台和资料。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会帮助读者在学习雷锋、郭明义等先进模范人物,追求成功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实。

        (作者系海军原副政委,中将,现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名誉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