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4日 星期一

    现场直击

    柏林墙下盖高厦市民不答应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04日   11 版)
    柏林墙下抗议的市民。 柴野摄
    警察把守下的柏林墙。 柴野摄

        凡来柏林的人都会去参观被称为“冷战最前沿”的柏林墙,因为它承载着一个国家被撕裂为两半的剧痛和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最近有消息称,有建筑开发商在“柏林墙”遗址旁大兴土木,并计划拆毁一段目前仅存的“柏林墙”,柏林人得知消息后义愤填膺,一些社团和组织紧急集会并向市长提出请愿书,要求政府出面干预。

        3月1日一早,记者随游行示威人群来到位于柏林东部的柏林墙遗址前,柏林人把这里称为“柏林东部画廊”。施工方知道柏林人反对这个项目,因此,趁天还没亮就把各种建筑车辆开进工地,而且已经在柏林墙上凿开了一个口子。游行人群见状涌上前,把工地入口团团围住,有人还搬来一块化纤板块堵在缺口上。100多名警察开着几十辆警车赶来维持秩序。在游行人群的抗议下,建筑工地被迫停工。

        此段柏林墙位于柏林东部的施普雷河畔。据悉,开发商早在1995年就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建筑许可。他们准备在柏林墙与施普雷河岸之间,即原来的“死亡地带”建造一栋高达63米的14层高档住宅,还要在此架设一座横跨施普雷河的大桥。根据工程设计方案,需要拆掉25米至30米长的一段柏林墙遗址。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倒塌如同它的建立一样使人措手不及。柏林人匆匆忙忙拆除了柏林墙,并在这些地方建起了各种现代建筑。狂热过后,有人提出柏林墙是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应该让世人永远了解它、记住它。但可惜的是,此时,大部分柏林墙已荡然无存,只在柏林东部保留了一段原始柏林墙。1990年9月28日,21个国家的120位艺术家在长达1316米的柏林墙原址上创作了不同主题的绘画,其中最著名的是俄罗斯画家季米特里·弗鲁别利绘制的《兄弟之吻》,描述了时任东德国家领导人昂纳克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热吻,以展现两国“同志加兄弟”之情。这些画作或写意或抽象,描绘出东、西德人民追求自由、民主、和平与统一的心声。

        如今的柏林墙遗址已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露天艺术画廊,也是到柏林的游客的主要参观景点,据说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达上百万人。几年前,因风吹日晒,柏林墙上大部分画作的颜料已大面积褪色、脱落,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墙体内的钢筋,再加上个别游人“到此一游”的信手涂鸦,使得整个“画廊”斑驳陆离。柏林市政府投入了250万欧元对整个“柏林东部画廊”进行了维修,才使得柏林墙面貌一新。

        象征东西德国统一的柏林墙仅存的“东部画廊”眼下却面临被整体毁坏的危险。一些柏林人组成了营救“东部画廊”联盟,网民也发起各种请愿行动,号召柏林人组成人墙保护柏林墙。特别是当年在这里作画的一些艺术家也赶到柏林墙加入示威队伍。舆论批评说,当年许多东德人就是在这个“死亡地带”死去的,如今却要在这里修建豪宅,这是对当年遇难者的侮辱。更多媒体则谴责开发商唯利是图,全然不顾历史文物价值的行径。《柏林日报》的评论文章指出,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破坏柏林墙的整体性,无疑是把商业利益建立在人们的痛苦回忆上,无疑将伤害很多人的感情。

        柏林墙所在地区的区长舒尔茨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区政府曾试图用另一块地来换取在柏林墙附近的待建项目,但因各种阻力未果。现在看来,该项目已“很难阻拦”。虽然柏林墙的最终命运目前尚无定论,但在拆除还是保留柏林墙争论的背后,昭示的却是赚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与文物保护的博弈。

        (本报柏林3月3日电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 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