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1东日本大地震”两周年祭即将到来之际,因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影响而相继关停的核电站依旧重启无望。为应对因核电站长期停运而造成的能源短缺和电力不足,日本政府和企业界一方面竭力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能源进口,另一方面也争取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月27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和东京燃气公司正式宣布,将首次采购美国产液化石油气(LPG)。据此间媒体报道,上述两家公司此次采购的液化石油气是在页岩气的开采和提炼过程中生产的。根据采购合同,这批液化石油气的买入价将比日本目前主要从中东和澳大利亚进口的液化石油气价格低20%至30%,其中,东京电力公司的合同期为2013至2015年,采购量约为20万吨。
实际上,这次的采购合同对于东京电力公司来说仅仅是个开始。该公司在2月6日就已宣布,将自2017年起每年从美国购买以页岩气为原料生产的液化天然气80万吨以上,合同期长达20年。在此基础上,东京电力公司还计划在未来将源自北美页岩气的液化石油气购买量提升至每年1000万吨。其需求之旺和胃口之大让美国、加拿大等页岩气储量大国的能源企业都为之咋舌。
与常规的液化天然气相比,页岩气价格相对低廉而且储量丰富,可以保证相对稳定的供应,因此,日本政府全力支持本国企业参与开发页岩气的相关业务。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茂木敏充2月15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日本政府计划为有望低价采购液化石油气的项目提供总计1万亿日元的债务担保。由于美国政府对向日本等尚未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出口液化石油气设有限制,日本媒体此前曾有报道称,首相安倍晋三甚至打算亲自出马,在访美期间当面给奥巴马做工作,要求美方尽快批准对日出口页岩气。虽然事后日媒在安倍访美的相关报道中并未提及此事,但日本政府正通过各种渠道与美方沟通协调则是确定无疑的。
在拼命扩大进口能源的同时,日本政府和企业界也着力于自身“挖潜”。目前,全球首次“可燃冰”海洋开采实验正在位于日本爱知县渥美半岛以南70至80公里的东部南海海槽附近进行。“可燃冰”是甲烷和水结合形成的固体物质,而甲烷正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据日本相关机构测算,日本近海的“可燃冰”储量相当于日本国内约100年的天然气消耗量。“可燃冰”也因而被日本能源界视为最有前景的新一代能源资源。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海底勘探船“地球”号已于1月28日开始在水深约1300米的地层内进行可燃冰的挖掘、开采、分解以及实际产气实验等试开采作业,并将于近期达到每天试生产数千至数万立方米气体的技术水平。这些试开采产出的气体还将经过成分分析、成本利润调研等相关工作。按照日本政府计划于3月提交的新“海洋基本计划”草案规定,日本将在2018年完善海底“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技术。“海洋基本计划”是日本政府海洋政策的指针。根据日本《海洋基本法》规定,“海洋基本计划”每五年修改一次。这次制定的新“海洋基本计划”草案是自2008年该计划首次制定以来的第一次修改。因此,该草案一旦获得批准则将为日本的“可燃冰”研究和开采项目提供更为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本报驻东京记者 谢宗睿 本报东京3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