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3月2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家住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街道的夏长荣每月总有几天要去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老夏今年54岁,患有高血压、胃病,他告诉记者:“以前是能拖就拖,不敢看病吃药。有了‘四医联动’,现在敢去医院了,每年两三千元的医疗费,自付几十块钱就够了!”和社区家庭医生签约后,老夏心里更踏实了。他说,和自己签约的叶小璟大夫“比姐姐还亲”,从大病小病管到日常保健,现在病情控制得好,心情舒畅,生活质量也大有改善。
夏长荣是第一批享受长宁区“四医联动”扶助的困难居民。“贫”、“病”往往相伴而生。困难群众无力负担医药费,看不起病、看不好病一直是桩难题。2007年,针对这一难题,长宁区开始了基层实践,2010年底,首创面向全区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的“四医联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打破政府部门界限,突破传统救助以低保、低收入人员为保障对象的局限,大大减少了困难群体的医疗经济负担,最大限度减少和防止因病致贫。
“集成”资金和服务,是长宁“四医联动”模式的核心——记者了解到,长宁将单一救助基金扩展为救助资金、服务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三元要素的联动,凸显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能和社区卫生提供健康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通过资金、服务的整合,实现民政、卫生、医保、慈善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救助效能。
长宁区仙霞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受助居民在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转诊至区属定点二级医疗机构就医,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个人自负部分分别按95%、90%享受免费,个人分别只要承担5%、10%,大大降低了医药经济负担,还减少了医保资源过度利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