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厚生(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召,多么响亮,多么宏伟,多么振奋人心!我相信,新一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也必定会高度关注这个问题。
作为戏剧工作者,我一直在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多条“战线”中,我们戏剧艺术应该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应该做些什么以尽我们的责任?
中国戏剧的主体是有近千年历史的民族戏曲。这是一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舞台艺术样式。千百年来,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和他们编演的作品,像《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窦娥冤》《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杨门女将》《曹操与杨修》《祥林嫂》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同样是我们对世界戏剧的光彩贡献。中国话剧虽然只有百余年历史,如今已成为我们的民族文艺样式。从欧阳予倩、田汉、夏衍到曹禺、老舍、焦菊隐、黄佐临,编演了一系列熠熠闪光的作品,比如《雷雨》《日出》《上海屋檐下》《关汉卿》《茶馆》等。中国话剧开始走向世界,显示出自己的颜色。
如此辉煌的戏剧,从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量级组成部分。中国话剧更因同中国革命同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战斗”传统。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戏剧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主力队伍之一,戏剧应该培育和编演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和作品,为文化强国的巍峨大厦添砖加瓦,立柱上梁。这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却出现了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戏剧工作者思想解放,视野打开,编演了诸如京剧《骆驼祥子》、越剧新版《梁祝》、昆剧四本《长生殿》、话剧《商鞅》等优秀作品,展现了戏剧工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凤凰再生的激情和艺术力量;另一方面,戏剧整体上却出现了衰落的趋势,尤其是戏曲界,许多剧种剧团消失,城市观众大量减少,演出困难,编导力量严重不足,情势紧急,人心不安。究其原因,人们不会忘记,“四人帮”对戏曲的严重破坏使戏曲大伤元气,但更根本的原因则是戏曲队伍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相对低弱,艺术竞争力不强,一旦生态环境改变,竞争对手猛增,不由得落到下风。
因此,为了建设文化强国,我们必须大大提高戏剧队伍的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并培育高端领军人才。怎能设想靠低文化的队伍建设高文化强国?这是一次任重道远又迫不及待的历史任务,是戏剧界自身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上自政府机构下到普通观众对戏剧界的指导、扶持、帮助和督促。
我们寄希望于新一届人大和政协,这是全国精英荟萃之所。我们深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美丽愿景必将得到更充分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