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患难见真情

    ——山达克见闻(上)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01日   08 版)

        早春二月,应中冶资源公司山达克项目经理部之邀,记者与中国驻巴基斯坦新闻同行一起到山达克进行了5天的现场采访。这是记者第三次采访山达克,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山达克是位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地区的一座露天铜矿,山达克工程不仅凝聚着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劳和汗水,也是中巴两国人民真挚友谊的结晶。

        中冶资源公司山达克项目经理部总经理魏盛远对记者说,十年前,这里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杳无人烟,如今,现代化的采矿场、选矿厂、电厂、海水淡化厂、汽修厂拔地而起。虽然这里是偏远贫困地区,但山达克矿区却是巴基斯坦俾路支斯坦省34万平方公里内最现代化的工业企业。

        记者在距离山达克附近40公里靠近伊朗边界的塔夫塔镇了解到,山达克铜矿未开采之前,这里几乎没有商业活动,随着铜矿的开采,塔夫塔镇出现了长途汽车运输行业、汽车装配行业,驿站、饭馆和照相馆也多了起来,出现了边贸集市和医疗诊所。伊朗与巴基斯坦之间不仅开通了边境火车,边境贸易十分红火,带动了交通运输、蔬菜和水果等物资供应,惠及山达克和塔夫塔边民。山达克的发展不仅为当地近千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惠及3万多人。

        享有盛名的赛义德部落长老阿克巴尔对本报记者说,没有中国人的帮助,就不会有山达克的今天,没有山达克的发展,就不会有塔夫塔地区的生机与活力。长老阿克巴尔对记者说,方圆60公里所有的村庄都受过山达克铜矿的恩惠,所有的家庭都有人在中国矿区上班。过去山达克的水不仅是咸的,而且被严重污染,这里几乎没有电,而现在山达克附近6个村庄的几百户村民都用上了电,喝上了清洁的水,再也不担心水污染致病了。记者注意到,由于山达克矿区解决了数百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这里民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记者到几座村庄采访,随便走进哪家民宅,就能看到洗衣机、电冰箱和电视等过去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现代化家电,一些家庭甚至购买了汽车。记者在同萨卡拉村长攀谈中了解到,因为这里家家都有人在山达克上班,有了固定收入,自然买得起现代化家电。

        陪同记者采访的巴基斯坦边防军第75营营长阿里夫中校对记者说,75营与山达克铜矿的关系情同鱼水。75营一是戍边,再就是保卫山达克铜矿。他说,山达克矿区的不断发展使包括军队在内的整个地区人民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记者在75营驻地的几间会客室都看到了液晶电视。阿里夫中校告诉记者,这些电视是中国朋友送的,晚上不上岗的士兵就围坐在一起欣赏着电视节目。阿里夫中校通过幻灯片介绍说,第75营有170余名士兵。为确保中国人的安全,第75营从外到内设置了多道防线和哨所,哨所之间彼此独立,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执勤,并对进出山达克的人员和车辆实施严格检查。今年37岁的阿里夫身经百战,曾分别在巴基斯坦联邦直辖部落区和俾路支斯坦省两个方向与恐怖分子作过战,至今体内还留有弹片,但他自豪地表示,我一面戍边,一面为中国山达克矿区站岗。和中国兄弟在一起,每天都能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记者了解到,十年来,尽管这里接近阿富汗战场和伊朗边界,但在山达克的中国公司从未受到过任何恐怖袭击。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 本报伊斯兰堡2月28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