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减负”不能只靠减轻课业负担

    胡乐乐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01日   02 版)

        中小学“减负”最近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源于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说,该通知旨在出实招、见实效,从根本上为学生“减负”。然而对于这道充满好心好意的“减负令”,不少家长却不“领情”——中小学教辅书市场依然火爆,教辅书店仍排着长队。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之重,现在的确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但是如何改,才能既符合教育学原理,又符合现实情况,则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根据教育学原理,小学教育应该重在保护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探究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树立远大的理想。但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情况下,学业高压和疯狂择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中小学“减负”要做好,显然不是一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事。

        中小学“减负”,减少作业量、考试次数和严禁班级排名等,都是很必要的,但是仅仅靠这些肯定难以治本。因为如果不消除单一、僵化的教育评价制度,以及不公平不公正的招生录取制度,那么“减负”往往只能停留在“价值导向”的层面上。深谙世事的家长们深知“无爹可凭,就得拼孩”的道理,而要“拼孩”,肯定需要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强化班,使孩子练就过硬的本领,成功地上一所好学校,进而能有一个好前途。

        天下没有哪个家长希望孩子的课业负担重到连玩耍、休息、睡眠的基本时间都没有。但广大家长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现实:虽然“就近入学”原则已被明确写入了《义务教育法》,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现行的评价和招生录取制度事实上给特权与金钱留下了很多空子,而大多数身份普通的家长,则只能指望孩子能有过人的本领。孩子的课业负担之重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见,中小学“减负”一方面需要有评价和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相配套,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不尽快取消,普通学校得不到明显发展,就近入学不切实遵行,灵活多元的评价和公平公正的招生录取制度建立不起来,那么中小学“减负”就不会真正实现。在这方面,2月5日《光明日报》头版《新疆最严“禁补令”竟遭家长抵制》的报道,就是最好的例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