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寻找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⑥

    每周两次的文化“约会”

    ——记东莞市新莞人金韵台艺术团团长陈丽芬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01日   04 版)

        2月26日,星期二,晚上七点左右,广东省东莞市莞城文化广场开始热闹起来。环顾四周,有从车里出来的,有刚停稳摩托车的,有的干脆在自行车上坐着,也有步行来的,三三两两,说说笑笑。早一点的找个小板凳坐下,晚一点的要么垫张报纸坐在台阶上,要么就一屁股坐在地上,毫不介意。他们在静静地等待一场“约会”的来临。

        七点半许,一个老太太出现了,满脸笑意,领着几个年轻人调试音响设备。她叫陈丽芬,是这场“约会”的组织者。

        她今年79岁了,曾经是东莞莞城街道商业系统的一名业务员,只上过两年学,与艺术没有多少瓜葛,但天生一副热心肠,总想着为别人做点什么。东莞号称“世界工厂”,外来暂住人口远远超过户籍人口,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被称为“新莞人”。陈丽芬退休后爱上了唱歌和跳舞。她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这些面孔,不由得琢磨开了:他们远离家乡、亲人,在这个城市里难免寂寞,应该给他们搭建起一个舞台,点燃他们的文化热情。

        2007年,她在热心人和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新莞人金韵台艺术团,每周二、周五晚八点如约亮相。至今,艺术团已经吸纳了上百名外来务工的文艺爱好者,几乎每场公益晚会都可以吸引上千名新莞人捧场。陈丽芬跟“新莞人”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被誉为“东莞妈妈”。当前,东莞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创新文化服务模式,陈丽芬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芬姨,我来,我来!”来自重庆的谢正军一到现场,就抢过陈丽芬手头的活儿。他喜欢唱歌,陈丽芬给了他一展歌喉的平台。他已经在登记簿上写下了这天晚上要唱《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我们全部是开放的,谁想唱歌,或者跳舞,写个纸条就可以了,到我这里来登记也行。按顺序来,大家都有机会。”陈丽芬这般阐述艺术团的演出“规则”。

        “感谢芬姨在过去一年给我的支持和鼓励,在新的一年中祝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一切如意。”这是除夕那天谢正军给陈丽芬发的信息。当天,她接收到的信息来自天南地北。“这个刘峰是江西人,张晶是贵州的,寒月是湖南的小伙子……”她对这些团员的情况如数家珍,他们回了老家欢度春节,但没有忘记问候在东莞的这位老人。

        去年,寒月的父亲病重,陈丽芬获悉后,发动艺术团的团友捐款,还以艺术团的名义捐了2000元慰问金,并经常鼓励他努力向上,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我们艺术团,不只是大家一个唱歌的地方,而且还是一个‘家’,让每个人感到温暖。”陈丽芬这般阐述艺术团的“文化特色”。

        来自四川绵阳的李金云是名保安,坐在地上,乐呵呵地看着演出,“我经常来,每次这个老太太很早就到了,前前后后忙这忙那的。我喜欢看这样的节目,表演的都是身边的人。”

        今年4月,艺术团将迎来成立6周年的庆祝日。陈丽芬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走过的历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素不相识从未往来/有缘今天在此相聚/唱出心中绚丽光彩……我们相聚金韵台/你有你的色彩/只要你勇敢地上台/相信我们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当晚,她在大家的簇拥下,唱起这首“团歌”,唱得投入、认真。(本报记者 吴春燕 王国平 本报通讯员 林丽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