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拍片一丝不苟的奥地利人

    奥斯卡奖得主哈内克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01日   08 版)
    图为哈内克

        “我从未想到会在好莱坞从一个奥地利人手中接过奖杯。”当国际影星施瓦辛格(原籍奥地利)和史泰龙向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颁发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时,哈内克以其特有的幽默感谢颁奖嘉宾。这是已经70多岁的哈内克以影片《白丝带》获得201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后,又一次获得这一殊荣。

        今年的获奖影片是他亲自编剧和执导的《爱》。影片以繁华都市巴黎为背景,以一对退休音乐教师的晚年生活为主线,以逼真、赤裸的叙事风格,展现出人生晚年从得病到离去这一人生最后阶段的相互陪伴和搀扶、眼睁睁看着最心爱的人渐渐离去而又束手无策的内心绞痛,以及女儿的疏远和冷漠。85岁高龄的女主角里瓦和81岁的男主角特兰蒂尼昂细微、逼真的表演,尤其是他俩对人生真谛的把握,不仅令观众心颤、动容,更催生观众对人生、死亡的思考。哈内克表示,他当然对影片获奖感到高兴,但他拍片的初衷不是为了拿奖。获奖,只是观众对影片认可的另一种形式。每一次表彰,都会动员更多观众去看这部电影。

        哈内克早在维也纳学习哲学和心理学时,就开始在媒体发表电影和文学评论,他写的散文曾获奥地利因斯布鲁克青年文化节奖。后来,他拍过电视片,在德国和奥地利导演过戏剧,直到1989年47岁时才拍摄第一部故事片《第七大陆》。进入21世纪,哈内克终于厚积薄发,2001年的《钢琴教师》、2005年的《隐藏摄影机》、2009年的《白丝带》、2012年的《爱》,让他捧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剪接等多项奖项,并两次捧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两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哈内克第一次的拍片经历是1945年,当时他只有3岁,合作伙伴是后来饰演茜茜公主的罗密·施奈德。哈内克的父亲弗利茨·哈内克是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导演和演员,母亲比亚特丽克丝·冯·德根席尔德是萨尔茨堡话剧院的演员,同罗密的母亲马格达·施奈德是朋友。一次,因拍片需要,他与长他几岁的罗密走进了镜头。不过,他对这次经历没有太多记忆。他在小学的作文中写道,他第一次走进电影院是跟姥姥去看《哈姆雷特》,看了不到5分钟就吓坏了,哭喊着从电影院跑了出来。那是他在黑暗中第一次领略到活生生的电影画面的可怕和迷人的魅力。

        据哈内克的朋友介绍,哈内克对电影的执迷和一丝不苛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拍的电影大多是自己编剧、执导,对每一个细节的要求都几近苛刻,演员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因为是他自己编剧,拍摄前,剧中人物在他脑海中就有了活生生的形象。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道白、甚至一件家具的摆放都不允许轻易改变。记得有次拍片,有一个剧情是将钱撕碎后扔进马桶冲走。制片人提出用假币,但哈内克坚持用真币,理由是撕假币的声音与撕真币不一样。最后制片人只好到银行借来50万先令真币,拍片后花了两个昼夜将撕碎的真币粘贴好再送还银行。不过,生活中的哈内克是个相当可爱、轻松、大度和乐于助人的人,尤其是富有幽默感、自嘲精神。他告诉友人,年轻时想考演员,想当钢琴家,但屡因“不够聪明”而被拒之门外。

        谈起获奖感受及未来的打算,哈内克坦言,与那些全世界都认识的人在一起,与他们竞争,是一种非常好的感觉。他曾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得到一两项奥斯卡奖提名。能获奖,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惊奇”。他表示,自己已年逾七旬,只要身体还行就继续拍片。事实上,他正在西班牙执导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但因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而错过了在马德里的《女人心》首演。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本报维也纳2月28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