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让创新服务民生

    ——访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01日   07 版)
    万钢 (资料图片)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与科技部自身职能转变、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科技服务民生有关的话题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作为国家科技部的“掌门人”,万钢如约与国内几家重要新闻媒体的记者见了面。

     

        长达2小时10分钟的现场问答环节,声声关乎民生,句句反映民意,处处表露心迹。万钢所描绘的,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理想与现实、问题与出路、决心与信心。

     

    “治理雾霾危害是有解的”

     

        记者:今冬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带来了不良影响。您认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人们重新获得一片洁净的空气?

     

        万钢:记得1985年我刚到德国时,在蒂森克虏伯的一个炼钢厂实习。当时就听人说,明天不能开车了,因为霾要来了——可见,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教训。只不过,在德国规定很严格,一旦发生了霾,所有的私人轿车全部停开,高耗能的不达标厂也一律停产,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知道,构成霾的核心物质是气溶胶,它有三个来源:一个是电厂燃煤排放,一个是汽车尾气排放,还有一个就是家里的餐厨油烟排放。无论是取暖、开车,还是烧饭,这些都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有解的,只是需要政府、企业和我们每个人下定决心,共同努力。

     

        此外,在科技方面,也要寻找更简单、有效、便宜的办法。例如,可不可以给油烟机罩上“活性炭口罩”?是不是可以尽快发展电动汽车?其实,早在“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科技部就启动了“蓝天工程”。

     

        当然,从长远来看,治理霾还是一个调节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

     

    “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

     

        记者:作为政府的科技主管部门,科技部转变职能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万钢:转变职能,首先要使科技管理思路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后,从国家创新体系的五个方面单个看,都成长得很快,无论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还是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但是相互之间的协同、联系还是不够紧密。那么,怎么做好协同创新?这就要求从科技资源的配置、科研资源的共享、知识的传播上能够协同起来,能够更加开放,使一个人获得的知识能够让全社会需要的人得到。

     

        此外,营造创新的环境也很重要,特别是支持科技型、小微型企业的成长,为它们提供创新的环境,推进优惠的政策。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这再次告诉我们,既要有道路自信,同时要有全球视野。今天的全球视野,不光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总的说来,科技部的职能转变,不是去做更多项目,而是服务几件大事:一个是和经济更多地结合,从研发管理转为创新管理;第二,更加贴近科技人员的需求,使科技能够惠及民生、影响产业变革;第三,营造一个创新环境,更多地为科研活动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管理,使国家科技资源的投入更加高效,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科技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记者:今后,科研项目的考核能否更宽松一些,从而减轻科技人员的负担和成本?

     

        万钢:在项目管理上,我们强调公开透明、公正公信、科学评价,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改革;严格科技立项公示制度,通过一站式信息化管理,采取网上申报、视频答辩、全程录像,实现“可查询、可申述、可追溯”的痕迹管理。据测算,这样至少每年可为科技工作者节省约6万个工作日,节约差旅费约7000万元。

     

        今年,针对一些重点项目,我们将推出项目专员制,也就是不让项目人员来部里汇报,而是我们下去看有什么问题。此外,还会完善科技计划过程管理的责任体系,监督法人而非一般的科技人员。

     

        虽然科技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记者:经费到位不及时,也是困扰科技人员许久的问题。今后有什么措施来尽量避免吗?

     

        万钢:按照国家的惯例,都是每年3月份两会通过后预算才可以执行。然而等真正开始执行时,已经到了4月份。去年,我们在5月15日之前就将所有本年该拨付的资金全部到位,今年预计4月底就能完成。届时,我们还要专门抽查,看是否到位了。

     

    “研发投入的产出需要过程”

     

        记者:近5年,我国的全社会研发支出从4000多亿元提高到突破万亿元,接近2.5倍。但是,为什么研发经费投入增加了这么多,产出却似乎并不明显呢?

     

        万钢:科技发展永无止境。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回头看一看:“民以食为天”,过去5年,通过深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4.5%,连续“十连增”;我国的转基因棉占市场份额的98%以上,光节约的农药和化肥带给农民的增收就可以达到3300万元;随着技术发展和质量应用的逐渐成熟,新能源汽车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公民个人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也在同步增加……可见,科技走入生活,是慢慢的、悄无声息的过程。

     

        再说我国的全社会研发支出,破万亿元就够了吗?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例如以色列的全社会R&D(研发经费)投入,占到GDP的4.56%;瑞士达到4.5%;美国、欧盟基本上也都超过了2.5%。

     

        我们说,全社会创新的意义,是体现了整个经济体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认识,而并不单纯是一个钱的概念,况且投入之后的产出还有个滞后期。(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