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法官邹密坐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的办公室里,正在写一份调研报告。
这位拥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的青年法官来到东四街道担任巡回法官,将近一年了。她调研报告的题目,正是如何立足社区、从源头化解纠纷。
东城区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以网格化管理为特色。司法如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是东城法院一直思考的问题。2012年3月,东城区法院启动了巡回法官驻街道、进社区、进网格的“一驻两进”工作,邹密等17位青年法官被派驻全区17个街道,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他们同时被任命为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挂职一年。
近一年来,巡回法官们“接地气”“去娇气”,既当宣传员、助理员,又当调解员、联络员。一开始,社区干部群众对他们心存疑虑,现如今,则是交口称赞,称他们为“城市里的马锡五”、百姓身边的好法官。
“他们是来办实事的”
法官本来是坐堂问案的,现在却进驻街道,这可是个新鲜事。一开始,人们并不理解,有的以为他们就是律师,有的叫他们“检察官”,还有的撇撇嘴:“来镀金的吧,等着回去提拔呢!”
在各种目光交织下,巡回法官们走进了街道社区。基层换届选举的讲座上,他们滔滔不绝;处置突发事件的现场,他们及时赶到;调解邻里纠纷的时候,他们不厌其烦。一个月下来人们发现,他们是来办实事的!
以前端坐于审判台上,如今奔走在大街小巷。近一年来,巡回法官为超过3000人次的社区居民提供了法律咨询,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千起,“一驻两进”成了东城法院司法为民的一张名片。遇到难题纠纷,居民们会说:“走,找巡回法官评评理。”
街道干部的法律顾问
只用了两个小时,居委会工作人员就为73岁的李奶奶指定了监护人。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晚年终于有了依靠。
事情办得如此顺利,背后是巡回法官杨文起的努力。我国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由居委会指定监护人。但法律并未明确指定监护人的程序,居委会无章可循,这项保护弱者的制度难以落实。
杨文起是东城法院民二庭的法官,来到北新桥街道后,经过调研,他与司法所的几位律师一道起草了《社区居委会指定监护人工作程序(试行)》,明晰了程序。在为李奶奶指定监护人的过程中,这套程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年来,巡回法官成了街道干部的法律顾问,大事小情总要让他们把把关,干部们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明显提高。
龙潭街道工委书记杜娟深有感触地说:“法院的精兵强将充实到街道一线工作,破解了街道工作法律知识不足、法律人才短缺的难题,实现了‘司法力量进网格’的长效化、制度化。”
迈向规范化制度化
“法律不是象牙塔中的艺术品,不是奢侈品,它就在百姓身边,随时服务公众,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公器。”东城法院院长孟祥接受采访时说,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不断增长,运用法律的能力却普遍不足。开展“一驻两进”,主动向社会输送司法资源,既符合能动司法理念,也有利于指导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交道口街道巡回法官易晨说:“只有走进基层,走进街头巷尾,才不会坐井观天。”
“一驻两进”开展以来,也促进了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一方面,由于许多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阶段,缓解了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另一方面,巡回法官和基层居委会、司法所、派出所等建立起联系,对送达文书传票、查找执行线索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年来,东城法院审判质效明显提升。
今年3月,首批巡回法官将完成使命回到东城法院,新一批巡回法官将接着进驻东城的大街小巷。孟祥告诉记者,东城法院将和有关部门研究细化巡回法官的职责范围,使“一驻两进”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本报记者 王逸吟 本报通讯员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