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海口市龙泉镇文化站站长李平祯起了个大早。他从一楼活动室里刚收到的2000多册图书中挑选了四包搬到摩托车上放好,跨上车朝6公里外的国扬村驶去。半小时后,李平祯来到村民王树实家门口。
“老王,这是今年市里给农家书屋配的新书,我给您送了300多本过来。”一下车,李平祯一边解捆书的尼龙绳一边兴奋地冲王树实喊到。
“太好了,这是我新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寒假里几乎每天都有学生过来问有没有新书到呢!”王树实乐呵呵地跑过来帮忙搬书。受李平祯之托,2008年9月王树实把自家铺面的一个临街角落腾出来办成了农家书屋,自己则当起了农家书屋的免费管理员。
“他家这里交通方便,人员密集,把农家书屋办在这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李平祯向记者介绍,为方便读者借阅,文化站已将四个农家书屋设在了村民家里。
海口市文体局局长许善宁说:“李平祯不仅创新性地将农家书屋活动开展得很好,整个文化站的工作也是做得红红火火,文化站的利用率排在全市前列,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基层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今年56岁的李平祯从1979年到龙泉文化站工作至今已有34个年头。“刚到文化站时,一间22平方米的危旧瓦房和一只破铁皮箱里的20多本书就是站里所有的资产。”李平祯回忆。那时文化资源匮乏,文化站那间破旧的小屋成了孩子们看书的天堂。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学生们就涌进小屋,捧着书看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期间,李平祯就拿小凳子坐在那安安静静地陪着,学生们有不懂的字问他,他就耐心解释。等到最后一个学生离开,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李平祯才往家里赶。
“那时文化工作不被重视,我每个月就领20元的补贴,生活经常捉襟见肘,但最难的还是组织排练的节目因缺少工作经费而无法演出。”李平祯说。
1980年国庆节,市里要求每个镇都要表演节目。李平祯带领15个村民辛苦半个多月,赶排了一台舞蹈准备国庆献礼。“我们16个人的交通费、服装费、餐饮费算下来是600元,可9月29日那天赴海口演出的经费还没有着落,我求爷爷告奶奶地四处找领导也没有解决。无奈之下,演出取消,晚上回到家我抱头痛哭。”李平祯回忆。
就这样在文化站长期无阵地、无设施、经费无保障的情况下,李平祯仍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每天四处奔走,筹资金、添设备、培训骨干。“没有活动经费我就去找附近企业赞助,让他们冠名;没有培训场所,我就不厌其烦地跑区里争取培训项目,把村民送到海口培训;没有人员,我就一家齐上阵,免费辅导。”李平祯说。
针对农村常见的娱乐活动打麻将这一情况,李平祯2009年组织了一批村民到海口各个公园观看广场舞。为了支持丈夫工作,李平祯的妻子吴琼香主动到海口学习,培训以后回到镇上免费当起舞蹈老师,耐心地教群众跳舞。现在吴琼香经常要骑电动车跑到数公里以外的四个行政村去教村民们跳舞,李平祯的儿媳现在也加入了免费舞蹈老师的行列。现在龙泉镇有6支舞蹈队,420人参与。随着广场舞的开展,现在龙泉镇打麻将的少了,夫妻吵架的也少了。
“随着国家对基层文化建设的加大投入,文化站越来越好了,你看,现在二层小楼,300多平方米,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脑等一应俱全。”李平祯兴奋地带着记者参观文化站。在二楼文化站阅览室记者看到,里面放着十台电脑,三个村民正在认真地浏览网页查阅资料。隔壁房间近6000册图书整齐地放在书架上,翻开借阅登记本,记者看到每天都有人来借阅。
文化站管理人员吕迎春说:“除了借阅图书,每天都有人到站里借各类球具,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都可以在这儿免费打,球场的灯光每天晚上12点才关。每天晚上文化站前的空地上都有几支舞蹈队在跳广场舞。”
在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34年间,李平祯倾注了全部心血发展基层文化。龙泉镇的文化活动常年不断,新春文艺晚会、排球比赛、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接二连三地开展,每年近20项活动让群众实实在在丰富了生活。下一步,李平祯计划举办“流动农民书屋”,让镇上每个自然村的村民都能享受读书的乐趣。(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