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让我现在设计一个道元班的标志,我大概会运用这三个字母——D,I,Y。我有两个理由。
其一: DY是道元的拼音首字母缩写,意为道元班,而I就代表我——我在道元、道元有我
这一个“我”有着独立人格,归属于集体。
我是提着自己的“半桶水”注入这个容器的,这个容器让我“净化”。从有到无是发觉空洞和苍白,从无到有是发现热爱与天赋。这个容器让我有足够的空间去探寻一眼清泉,读书、学习、实践,也让我拥有一些遵从心灵的时间去化解饥渴、酣享甘甜。
那天,诗毓安静地坐在后排,一手支着下巴,一手拿着书,她看得出神,顾不得其他。我赶忙拍下来,告诉她“这是最美的你之一”。她特别喜欢这张照片。这是一个“我”的形体,完完全全浸润在“我”的世界里,独我存在,而又置身于一个忘我、无我世界,兴致盎然。我极喜欢看这时候的她。
有一次,小吉将桌子弄得全是水彩和纸团,她在勾画一个最爱的漫画人物,她常说,“我深深地爱着一个二次元人物。”她右手执毛笔,稳稳当当地蘸色、一点点填色,脑袋倾斜着,目光聚焦在笔尖,整个人都好像倾注在一笔一画中。我再看画里的一身长袍的人物和她,才多少掂量起小吉的理想和爱恋。她站在一个三维空间的理想国,一笔一笔地描着二维的画。我极喜欢看这时候的她。
当不少学生被迫地抑制自己的“性子”时,这个班里的人还互相包涵、鼓励、启发着各式各样的“任性”。一种收放自如的“放纵”会成全学生自在、天然的“自我”。这个“自我”没那么玄乎,没那么高深,甚至不易被我们自己察觉,它化为一股劲头、一个表情、一次思辨,是这些简单的元素让“形散”的道元班神不散。正是因为我日日瞧得见自己和大家的生动的神采,我才始终愿意抱着悬浮未定的乐观,相信道元的“神”不会消散。
当然这“神”不仅源于学生,更来自老师。
语文连老师的“人性课”。我们在这位老师的气脉精魂中感知博大和高远,体验身体的血脉贲张、心灵的汹涌澎湃。
历史石老师的“真理课”。体会严谨与真挚,体会由沉静的思考而建立的不依附于外界的立场,做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的水,做繁星密布的历史天际中的光。
物理李老师的“寻源课”。李老师说起物理学家会流露出无比的喜悦和敬意,李老师的板书最为工整漂亮,这背后一定是精细的备课和长期的耕耘。
……
老师的“神”是我们的精神向导,让我们建筑更好的自我。
其二: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意为“自己动手做”
这很切合我们自己开路、走自己的路的风格。
记得于丹老师来学校讲座,我在贵宾室和她交流,她问我“道元班是?”我解释半天,在一旁的刘校长简单地概括道:就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发展。
后来我想想,“自己发展”四个字确实短促有力。除了确认指导老师、安排课程、选定研究课题这些事之外,我们着力在自我规划、管理时间、主动寻求帮助上。若要在这些问题上做选择,就得对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很清晰,不得不琢磨时间怎么安排,琢磨用什么途径解决问题,需请谁提供多大程度的帮助……这一系列的过程会强化一些人的理想,会摧折一些人的斗志,根本还在于在学校的指导下,自己怎么理解、行动。道元班里同学各有各的忙,各有各的独特的“发展情况”。这就叫DIY。
我不知道这两个理由是不是给此时的我们一点宽慰,但至少能督促我们更关注于自己的行动力,而不是外界的评价、学校的推动,这些于我们很重要,但不是核心。核心是“我”,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发展自己。来到这里不是求“低保”,而是追求完善一个强大的自我保障系统,再走入不断开放的“我”。
我意识到我们的“道元”也不是简单的话可以说清楚的,不是简单的思考可以认识明白的,或许我们作为首届学生就担负着身在其中而“神志不清”的责任。李周老师的意见我很赞同,他大致说我们应花时间专注于一件让四中变得更好的事情上,行动起来,而不是过多地讨论。
且别空谈,还是一起DIY吧。
(作者系北京四中学生)